現在的人,誰手機里沒個微信啊?
這玩意兒就像個小窗口,你往里瞅瞅,能大概看出一個人是什么模樣。別覺得“正不正經”是啥玄乎的事,其實都藏在細節里——不用費盡心機去試探,翻開他的微信,看看這三個地方,心里基本就有譜了。
當代作家蘇童說過:“一個人的日常,就是他的簡史。” 微信里的那些習慣、那些設置,就是他日常里最真實的碎片,拼起來,就能看到最本真的樣子。
一、看他的微信頭像和昵稱,花里胡哨還是清爽得體,老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頭像昵稱也是一張“臉面”
你有沒有見過那種微信頭像,要么是過度修圖的自拍,角度刁鉆到認不出本人;要么是些曖昧不清的網圖,配文還帶著點“釣人”的意味。
昵稱也稀奇古怪,不是“寂寞的夜”就是“等你撩”,再加點火星文符號,看著就透著股不踏實。
反觀那些讓人覺得“正經”的人,頭像多半是自己的真實照片,笑容坦蕩;要么是家人合影,透著生活氣;再不濟,也是張風景照、綠植圖,看著清爽舒服。
昵稱呢?不是本名,就是簡單好記的代號,頂多加個姓氏或職業,比如“李醫生”“王老師”,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誰,干啥的。
老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微信頭像和昵稱,就是一個人在網絡世界的“衣裳”。
正經人過日子,講究的是“表里如一”,線上線下差不離;那些頭像昵稱花里胡哨,總想靠這些博眼球的,往往心思不在正道上——要么是想掩蓋點什么,要么就是把微信當成了“獵艷場”,這樣的人,你敢說他正經?
二、看他的朋友圈內容,是積極向上還是烏煙瘴氣,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朋友圈就是他的“嘴”
朋友圈這地方,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底色。
有的人朋友圈,不是曬工作的進展,就是分享生活的小確幸:今天做了頓家常菜,拍張照片配句“人間煙火氣”;周末去爬山,發段視頻說“山頂的風真舒服”。偶爾也會吐槽兩句,但多半是就事論事,從不指名道姓地罵街。
可有的人,朋友圈里烏煙瘴氣:不是轉發些捕風捉影的謠言,就是發些低俗的段子;要么就是深夜emo,說些“沒人懂我”“活得好累”的話,配圖還是張頹廢的側臉,底下卻跟一堆異性曖昧互動。
更有甚者,三天兩頭發“喝酒蹦迪”的視頻,配文“不醉不歸”,評論區里還跟人約著下一場。
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朋友圈發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都是他內心的投射。
正經人就算有情緒,也懂得克制,更不會把朋友圈當成宣泄負能量、搞曖昧的地方;那些朋友圈里充斥著低俗、抱怨、曖昧的人,現實里多半也拎不清——正經日子過不明白,才總想著在虛擬世界里找存在感。
三、看他跟你聊天的“邊界感”,是尊重分寸還是沒輕沒重,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分寸里藏著人品
這一點,跟異性聊天時尤其明顯。
你加了個新朋友,剛開始聊工作,他挺正常。可沒兩句,就開始問你“單身嗎”“晚上有空嗎”,甚至發些帶點顏色的表情包,說些“你真好看,想抱抱你”之類的話。
哪怕你明顯冷淡回應,他還往上湊,說“開個玩笑嘛,別當真”。
這哪是開玩笑啊,分明是沒邊界感,透著股輕浮。
正經人跟人聊天,尤其是不太熟的異性,都懂得“保持距離”。說事就說事,不會隨便打探隱私,更不會說些曖昧不清的話。
就算關系慢慢近了,也會注意分寸,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交往,是清爽的、有界限的;那些剛認識就想“套近乎”,聊天沒輕沒重的,說白了就是不尊重人,這樣的人,哪談得上“正經”?
其實啊,微信就像一面鏡子,照得出一個人的真實模樣。
頭像昵稱太花哨,多半藏著小心思;朋友圈烏煙瘴氣,日子過得也不會太正經;聊天沒邊界感,人品里就缺了“尊重”二字。
不用去試探,這些細節騙不了人。
人活一世,跟正經人打交道,心里才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