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58字 | 閱讀需6分鐘
公元5世紀末,平城(今山西大同)宮闕九重階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迎風而立,向南眺望,心中做出了一項決定——遷都洛陽,將王朝的根脈,徹底錨定在華夏文明的腹心。
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以“南伐”為名,親率三十萬軍民浩蕩南下。抵達洛陽后,群臣憚于征戰(zhàn)勞苦,跪泣馬前諫止南進。拓跋宏借機亮出真意:“若不南鑾,即當移都于此……王公等以為何如?”
群臣愕然后俯首,遷都之計遂定。
▲紀錄片《中國》中的北魏孝文帝。(圖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北魏遷都洛陽,不僅轉(zhuǎn)移了政治中心,也促成佛教藝術(shù)重心南移:遷洛后,平城工匠攜云岡石窟開鑿技藝南下,于洛陽伊闕山崖重啟斧鑿。斧刃起落、火星迸濺間,鐫刻出了一個王朝改革鼎新的輪廓。
龍門石窟也自此開啟了長達四百余年的營造。
▲公元497年,平城和洛陽的位置圖。(圖片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一)北魏龍門石窟:創(chuàng)新演繹“中原風格”
龍門石窟的開鑿起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的相繼開鑿,在伊闕山崖間留下了不可勝數(shù)的洞窟與造像龕。
龍門石窟選址伊闕有多種原因:
一得山水形勝。伊水劈山成闕,兩岸香山與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白居易曾贊:“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p>
二據(jù)地質(zhì)天工。山體為古生代石灰?guī)r,石質(zhì)堅密抗蝕,宜精雕千年;崖壁陡立如削,恰似天造龕窟畫卷,星龕羅列可借山勢鋪展。
三承王氣佛緣。伊闕地近洛陽帝都,自古就是軍政要沖,又兼王權(quán)崇佛加持;此外名士云集,人文淵藪,墨痕佛光于此相映。
▲北魏開鑿伊闕百年之后,隋煬帝續(xù)建東都洛陽,登邙山南望伊闕,見兩山對峙如天門中開,慨然嘆曰:“此非龍門耶?”遂賜名“龍門”,以應(yīng)帝王宮闕之象。(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經(jīng)歷了從鮮卑風格向漢化風格的轉(zhuǎn)變。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將云岡的粗獷胡風與南朝陸探微的“秀骨清像”藝術(shù)融合,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中原風格”。
▲賓陽中洞其正壁釋迦牟尼佛身著“U”形開胸褒衣博帶袈裟,面容清癯。(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這種風格以清瘦面容的佛像、寬袍大袖的“褒衣博帶”服飾為標志,充滿士大夫文人趣味。這一風格從洛陽傳播全國,成為南北朝共同的藝術(shù)語言——龍門石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藝術(shù)變革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并為唐代豐腴寫實的造像風格奠定基礎(chǔ)。
古陽洞作為龍門石窟群肇始之窟,開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系支持孝文帝遷都改革的王公貴族為頌揚其文治武功、祈佑國祚永續(xù)而合力營造。此窟以“三最”冠絕龍門:開鑿最早、歷時最久、內(nèi)容最豐?,F(xiàn)存千余造像龕與八百余品造像題記,不僅為北魏皇室貴胄發(fā)愿造像核心區(qū),更創(chuàng)中國石窟題記存量之冠。
▲古陽洞。(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洞內(nèi)造像盡顯“秀骨清像”時代風韻,佛容清癯、褒衣博帶;千龕雕飾尤以龕楣、背光紋樣繁縟精麗,集繪畫雕刻技藝之大成。其風格和諧統(tǒng)一,完美詮釋龍門北魏皇家石窟“中原風格”典范,堪稱研究北魏政治、藝術(shù)與社會的石質(zhì)百科全書。
▲素有“古碑林”之稱的龍門石窟共有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僅古陽洞內(nèi)就刻有造像題記800多品,是中國石窟中保存造像題記最多的一個洞窟。而久享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的十九品就雕刻于古陽洞內(nèi)。(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含中、南、北三洞)始鑿于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原稱靈巖寺,乃宣武帝元恪為孝文帝及文昭皇后敕建之宣武朝皇家首窟,亦為中國正史中唯一明確記載了開鑿過程的洞窟。
其中賓陽中洞為北魏皇室主窟,于正始二年(505年)開鑿,正光四年(523年)停工;賓陽南、北洞則遲至隋唐續(xù)鑿告竣,三窟共構(gòu)跨越三朝的信仰豐碑。
▲賓陽中洞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微笑,體現(xiàn)圣潔肅穆、慈悲仁懷。(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賓陽中洞原刻《帝后禮佛圖》雙浮雕,是中國石窟中唯一等身高的帝后禮佛圖浮雕,構(gòu)圖恢弘,展現(xiàn)北魏皇室禮佛儀軌。遺憾的是,此國寶級浮雕于20世紀30年代遭盜鑿分割販賣,從此流散海外。如今,《魏孝文帝禮佛圖》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藏于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
▲演員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qū)禮佛臺演繹帝后禮佛圖。(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二)盛唐時期:龍門石窟臻于大成
龍門石窟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營造,跨越數(shù)個朝代。到了唐代,在政權(quán)鼎力扶持與世界文明交融中,終達形神兼?zhèn)渲囆g(shù)絕巔,成為唐代皇權(quán)的核心展示場。
唐代對龍門石窟的開鑿歷經(jīng)太宗、高宗、武則天、玄宗四帝,窟龕獨占總量六成(北魏僅占三成,其他朝代占十之一二),見證了大唐石刻藝術(shù)的巔峰氣象。
▲唐高宗時期,武則天以天后身份捐脂粉錢二萬貫助建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面相豐圓如滿月,雙肩寬厚,衣帶當風。(圖片來源:龍門石窟景區(qū))
在皇室主導(dǎo)下,唐代造像風格突破了北魏“秀骨清像”范式,轉(zhuǎn)向豐腴寫實:佛容圓潤如滿月,盡顯大唐崇尚健碩豐盈的審美觀。及至盛唐,造像體態(tài)更趨雍容華貴,見證佛教藝術(shù)完成本土化蛻變——從西域梵相蛻變?yōu)椤爸袊姆鹜印?/strong>。這一本土化進程,沿“涼州-平城-龍門”藝術(shù)走廊達至頂峰。
▲武則天影視形象。(圖片來源:電視劇《武則天》劇照)
唐代造像既承襲北魏融匯多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更以生動自然的寫實作風開創(chuàng)新境——佛陀菩薩形貌貼近現(xiàn)實生活,飛天樂舞融入市井百態(tài),使佛教藝術(shù)與盛唐的審美趣味、世俗生活水乳交融。此時石窟不僅是信仰載體,更深刻映射時代政治脈絡(luò),引領(lǐng)著整個社會的文化風尚。
其藝術(shù)影響不僅輻射全國,還催生出東亞“大唐風范”的寺窟潮流(如奈良東大寺銅佛直接參照龍門奉先寺規(guī)制)。
龍門石窟還成為了東西文化熔爐:新羅使臣題記、古希臘愛奧尼亞柱頭、波斯聯(lián)珠紋等文明元素盡匯于此,此外還有諸多域外人造像……這些印記密布崖壁,實證洛陽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氣象。
▲龍門石窟中的愛奧尼亞柱頭。龍門出現(xiàn)的這種希臘式石柱,可以說是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多元文化交融之產(chǎn)物。(圖片來源:龍門石窟景區(qū))
盛唐之后,洛陽佛教式微,石窟藝術(shù)重心南移,北宋以降,大規(guī)模營造停止,僅存零星補刻與題記增飾,卻也成為民眾祈福之地與文人題刻之所。
▲龍門石窟白園白居易雕塑。(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巔峰之作,它完整見證了公元5至10世紀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歷程。依山臨水延綿一公里,歷經(jīng)北魏至北宋四百余年營建,現(xiàn)存窟龕2345座、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90余品,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其“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
▲燈映龍門。(圖片來源:龍門石窟)
今日龍門,既是千年文脈的朝圣之地,更昭示文明交匯點的永恒價值。作為石窟中國化的集大成者,靜默造像承載歲月滄桑、中原根脈、黃河記憶與絲路文明交融之痕,終成多元文明對話的精神歸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