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6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期中成績單”:累計運輸貨物74.6萬標箱,同比增長76.9%。更值得關注的是,6月20日突破70萬標箱大關,較去年提前125天刷新紀錄——這組數據不僅刷新了通道運營以來的最快增速,更折射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新動能。
通道建設正在經歷從“主干貫通”到“毛細血管豐富”的質變。上半年新增的欽州港東至貴陽南固定班列,使圖定運行線路增至14條,形成以北部灣港、湛江港為樞紐,輻射重慶、成都等西部重要節點的運輸網絡。這種變化就像給區域經濟裝上了“變速器”:重慶的筆記本電腦早上裝車,晚上就能在欽州港搭上去東南亞的貨輪;甘肅的農產品通過冷鏈專列,48小時直達北部灣口岸。目前通道服務已覆蓋全國18省61市120個站點,真正實現了“貨暢其流”。
創新機制正在破解多式聯運的“腸梗阻”。鐵路部門今年推出的多式聯運物流總包服務,實現了三個關鍵突破:一是“一單制”電子提單覆蓋全流程,貨主不再需要對接多個承運方;二是“門到門”服務壓縮了30%的中轉時間,欽州港至重慶的運輸周期從5天縮短至3.5天;三是綜合成本下降15%,僅集裝箱滯箱費一項,每年就可為企業節約超千萬元。這種“鐵路+海運+公路”的無縫銜接,讓西部企業真正享受到“出海如網購”的便利。
貨物品類的“擴容升級”成為觀察西部經濟的顯微鏡。通道運輸品類已達1236種,較去年新增79種,呈現出三個鮮明特征: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提升至42%,重慶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成都的液晶模組成為新主力;農產品冷鏈運輸量翻番,廣西的榴蓮、云南的松茸通過通道實現“鮮達全國”;跨境電商包裹占比達15%,中歐班列與陸海新通道的“快接快轉”,讓義烏小商品經重慶中轉后直抵東盟。這種結構性變化,印證著西部產業從“賣資源”向“賣技術”“賣品牌”的轉型。
站在半年節點回望,這條國際物流通道已顯現出超出預期的“乘數效應”。在貴州,依托通道建設的國際陸港吸引32家外貿企業落戶;在新疆,經通道轉運的中亞農產品加工項目年內將投產;就連遠在東北的遼寧港口集團,也開始研究“遼港-北部灣-東盟”的新航線。正如一位常年跑跨境運輸的老司機所說:“現在不是貨找通道,而是通道帶貨源。”
展望下半年,隨著中老鐵路與陸海新通道的銜接項目落地,以及西部各省區市“統一運營平臺”的建立,這條黃金通道還將釋放更大潛能。可以預見,當“一帶一路”遇上西部大開發,當內陸開放牽手國際物流,中國西部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的“出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文/吳邯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