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年羹堯最后的命運,是一本書決定的?
1.緣起
雍正與年羹堯真正開始君臣離心始于雍正二年(1724年)。
在這個時候,年羹堯開始了他的進京二面圣。
這時的年羹堯早已經志得意滿,被自己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并逐漸“驕橫跋扈”,“不守人臣之禮”。
在地方上,年羹堯以“地頭蛇”自居,他不僅要求地方官吏跪迎自己,態度蠻橫到連蒙古王公也不敢望其項背。
年羹堯不僅將自己的“公文”稱呼為“令諭”,甚至對雍正處置八阿哥一事也頗有微詞,毫無人臣的自覺。
這些都極大地震撼了雍正的內心,并暗中批示年羹堯“無人臣禮”。
2.掙扎
面對雍正態度上的改變,年羹堯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愈演愈烈。
雍正三年四月(公元1725年),忍無可忍的雍正最終決定向年羹堯動手。
他先是將年羹堯川陜總督的職務解除,調任其為杭州將軍。
在徹底解除年羹堯兵權,確保年羹堯沒有“犯上作亂”的資本之后,雍正于當年九月下令逮捕年羹堯,收繳其軍械,卸任聽勘,押回北京。
此時的雍正顧及年羹堯的功勞以及與其之前的情誼,對年羹堯的處置“舉棋不定”。
畢竟就在一年前,年羹堯還是雍正最有力的左膀右臂。
可是隨著一本書的出現,年羹堯終于踏上了“黃泉之路”,并再也沒有了回頭的可能。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讀書堂西征隨筆》。
3.西天
在處置年羹堯的過程中,雍正一開始并未注意這本書,因此年羹堯僥幸多活了四個月。
直到第二次徹底查抄,雍正在一堆廢紙中翻出這本書的時候,年羹堯才最終確定了結局。
這本書發現后,查抄官員大為震撼,并連夜騎快馬呈報給了雍正,并附言:
“臣等細觀,其中所言甚屬悖逆,不勝驚駭,謹將書二本封固,恭呈御覽”。
收到《讀書堂西征隨筆》后,雍正立刻開啟了“挑燈夜讀”模式,并龍顏大怒,親自批紅(皇帝批示文件的形式):
“悖謬狂亂,至于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
當夜,雍正就下達了“賜年羹堯獄中自裁”的命令,沒有讓年羹堯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讀書堂西征隨筆》的作者,是年羹堯黃泉路上的“引路人”。
4.無心
這本書的作者,是年羹堯帳下并不起眼的幕僚——汪景祺。
而不起眼的汪景祺,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且家世顯赫的人。
他的父親汪霖最高做過戶部侍郎官職,他的哥哥汪見祺時任禮部主事。
因為才華出眾且門庭顯貴,所以汪景祺一向目中無人,一舉一動之中甚至有年羹堯的“影子”。
“遺世獨立”的汪景祺常常這么評價自己:“豪邁不羈,謂悠悠斯世,無一可為友者”。
但就是這么“遺世獨立”的汪景祺,仕途卻十分不順。
他屢次參與科舉卻屢試不第,直到康熙五十三年,他才一舉高中。
雍正二年,汪景祺走投無路只好投奔自己的同窗好友胡期恒(年羹堯心腹)。
在好友胡期恒的幫助下,汪景祺才終于在年羹堯帳下謀得了個“幕僚”的工作。
而汪景祺投靠年羹堯的時候,正好是年羹堯的巔峰時刻,也是年羹堯與雍正最后的“蜜月時刻”。
此時的年羹堯與雍正“情投意合”,到了“不分彼此”的階段。
5.盛衰
隨著《讀書堂西征隨筆》的完成,雍正和年羹堯的“蜜月期”也做到了尾聲。
君臣二人開始了“背心離德”。
而作為年羹堯幕僚的汪景祺對此自然也是早有察覺。
為了安撫自己的“主子”,他寫下了《上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川陜總督年公書》(此篇也收錄于《讀書堂西征隨筆》一書中)。
在這篇文章中,汪景祺用盡畢生所學,不吝肉麻地稱贊年羹堯。
對于年羹堯的人品,他稱贊為:“臺閣之文章,斗山之品望”。
對于年羹堯的功績,則稱贊為:“蓋自有天地以來,制敵之奇,奏功之速,寧有盛于今日之大將軍者哉”。
對于年羹堯的威望,他也做出了以下評價:“朝廷深賴賢佐,天下共仰純臣,朗若青天,皎如白日”。
哪怕如此,汪景祺還覺得不夠,甚至還閉關三日,專門為年羹堯賦詩一首:詞臣帝簡撫巴川,開府巖疆十二年;克敵星奔千里寇,寧人月靜百城煙。”
之后,汪景祺更是給了年羹堯“宇宙第一偉人”的稱號,儼然不把最高“主子”雍正放在眼里。
而最終,這些露骨的稱贊,最終都化為了一道道“奪命符”,讓年羹堯的“西行之路”越走越遠。
6.立場
汪景祺作為年羹堯的幕僚,自然凡事都站在年羹堯這一邊。
在年羹堯的“調教”下,汪景祺逐漸成為了他手下最重要的筆桿子。
由于雍正本就生性涼薄,且多疑猜忌,所以汪景祺于是斷定雍正對年羹堯的不信任是一種“背叛”。
在《讀書堂西征隨筆》——《功臣不可為篇》中,汪景祺對雍正大倒苦水,認為為人臣之所以難做,都是因為雍正“猜忌多疑”。
汪景祺認為:若正義的臣子直言正諫,會被雍正認為“驕橫跋扈”。
而勞苦功高的臣子,又會被認為“威脅皇權”。
這也就是歷代賢明大臣最終“身敗名裂”的根本原因。
正所謂“進不得盡其忠節,退不得保其身家”。
按照汪景祺的觀點,年羹堯目前的窘境都是雍正造成的。
即便最后被殺,也是雍正的錯。
這可真是捅了馬蜂窩,也難怪雍正看后會被氣得“三日米素不入其口”。
7.黑白
雍正一朝,雍正最滿意也是最得意的功績就是“清查全國虧空,整頓吏治”。
但這卻成了汪景祺攻擊的最大目標。
他認為雍正這番做法是“諸臣承望風旨,搜根剔齒”。
對于康熙,汪景祺也沒有絲毫掩飾自己的戰斗欲望,他對康熙到處題字的做法大加譏諷。
最后也是最讓雍正難以接受的是:汪景祺對皇太后的尊號大放厥詞。
這無疑是觸及了雍正的逆鱗。
而作為汪景祺頭號上司且與雍正情同手足的年羹堯,最初在看到此書后,不僅沒有誅殺汪景祺,甚至還對此書大獎贊賞。
由此可見,雍正對年羹堯的恨,并非空穴來風。
8.恩怨
由于九子奪嫡,所以自雍正上臺后,關于其“得位不正”的傳言就一刻也沒有停息。
別有用心者甚至不惜代價,編造故事線:
其一是:“矯詔得位”
康熙三十多個兒子中,雍正絕非出色,皇子中也并非年歲最長。
康熙為了繼承人兩廢太子,足以見得其重視。
因此,雍正絕對不是“得位之正”,而是“矯詔得位”。
其二是:“毒殺嗣位”
雍正趁康熙病重,假裝孝心,用一碗毒參湯毒殺了自己的父親,并趁亂登基。
但這些都只是“窮酸文人”制造的“謠言”罷了,根本沒有實際依據。
立志成為“有道明君”的雍正恨透了這群“窮酸文人”,因此對汪景祺的做法自然雷霆震怒。
而與自己情同手足的年羹堯對此不僅不加以制止,反而放任自流,無疑也傷透了雍正的心。
9.結語
年羹堯最終雖然因為“九十二大罪”身首異處,但真正置其于死地的,卻是因為他的“背心離德”。
或許當《讀書堂西征隨筆》問世的那一刻,年羹堯最終的結局就已經確定了。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