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么一段劇情——
在老八允祀獲得“阿其那”這個稱號之前,隱忍多年的他終于展開了對雍正最后一次反擊——聯合關外的鐵帽子王,用兵諫逼迫雍正同意“八王議政”,以此來削弱皇權,達成推弘時上位的目的。
然而,允祀的最后一次反撲,最終還是失敗了。
那么,為何苦心準備多年的老八就是贏不了雍正呢?
其實,若是把老八允祀換成老九允禟,即便雍正繼位那晚不能扭轉局勢,那么這一次“八王議政”也未必會以失敗告終……
殺心:關防大印
雍正繼位那晚,當時的朝局其實對雍正極為不利。
看似老四胤禛、老八胤祀和老十四胤禵有三足鼎立之勢,但實際上,老八和老十四都比老四有奪嫡的優勢。
老十四自不用說,在八爺黨的操控下,傳爾丹全軍覆沒,老十四順勢拿下了西北的兵權;而老八雖說經歷“競選太子”一事后,備受康熙的打壓,但老八極善收買人心,其八爺黨的勢力可謂是遍布朝野。
而以“孤臣”自居的老四,在“追比國庫欠款”一事中,就得罪了不少朝野大臣,而在老十三被圈禁后,更加勢單力薄。
也因此,在康熙即將歸天的那晚,當他收到旨意,要召諸皇子去暢春園時,老四的心一下子就慌了——
他怕康熙最終會傳位給老十四或老八,更怕即便康熙當晚傳位給他,可他卻很難在八爺黨的反撲下順利繼位,甚至還有可能會慘遭不測。
就在老四不知如何是好之際,一旁的鄔思道勸老四當晚必須要去暢春園,以防康熙萬一傳位給他,卻被八爺黨私下里改了傳位遺詔:
“一定要去!如果皇上大限在即,今晚就有遺詔,您不去,八爺他們就會改了詔書,到那時他是皇上,您是聽命還是不聽命?”
隨后,又針對老四心底的擔憂,提出了應對之策:
“王爺,您的那顆欽差關防大印呢?您放心去,如果到了申時還沒有您的消息,我就用這顆關防大印派人去放了十三爺出來,他有很多故舊部下一呼百應,讓他們前去救你。”
聽鄔思道要他的欽差關防大印,老四稍一猶豫,便從腰間解下大印,起身雙手鄭重地遞給了鄔思道。
注意!
為何鄔思道要老四的這顆大印,同時,老四給這顆大印時,又為何會表現得如此鄭重?難道真如鄔思道所說的那樣,要在關鍵時刻,用這顆大印赦出老十三去救老四嗎?
不完全是!
赦出老十三去救老四,自然是鄔思道要大印的題中之意,但更主要的目的,卻不是為了這一點。
在那晚之前,老四和鄔思道就曾有過一次密談,所討論的內容是關于康熙會將皇位傳給誰的問題。
當時,老四因為康熙沒追查“死鷹事件”,誤認為康熙要把皇位傳給老十四。然而,鄔思道卻覺得皇位大概率會傳給老四。
就在那次密談中,鄔思道提出了一個“比傳位給誰”還關鍵的問題——
如果老十三不出獄,即便康熙傳位給老四,在八爺黨和老十四虎視眈眈的狀態下,老四也很難成功繼位。而若是老十三出獄了,在鄔思道看來:
“就算傳位給別的阿哥,四爺,您只要出其不意,先發制人,局面翻轉也未可知啊。”
這也就是說,當鄔思道向老四要大印,而老四又把大印交給鄔思道的那一刻,雙方就達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
若康熙真傳位給老四,那老十三就去擎天保駕;而若康熙沒把皇位傳給老四,那么老十三出獄就帶兵奪位。
可以說,在登基的那晚,老四只是微一猶豫就動了殺心。若非當晚康熙確實傳位給他,那么就很可能會發生“血濺暢春園”的壯舉!
敗局:八王議政
雍正繼位那晚,雖然康熙當眾宣布讓老四繼位,但現場的形勢對老四并不是十分有利。
在老八的快速反應下,八爺黨一眾當場否認了康熙的傳位口諭,而奉命去拿傳位詔書的隆科多,也在偌大的皇宮里迷了路。
老九見此便要出宮,去豐臺大營搬救兵。
就在千鈞一發之際,老十三及時趕到穩住了局勢,順帶著還將迷路的隆科多也“帶”了過來,就這樣,雍正才勉強繼了位。
然而,雍正雖然繼了位,可老八卻并不服雍正。
在老八看來,那一晚若非有老十三的突然出現,若非老十三是老四的人,他未必沒有扭轉局勢的機會。
可老八卻從未想過,真給他一次重來的機會,他就一定能贏嗎?尤其是,他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為老十三會幫老四嗎?
事后,雍正登基當天,為了暫且穩住朝局,雍正不得已重用老八允祀為總理王大臣。
而老八稍一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在老八看來,總理王大臣的這個“副國”的職位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只要身居這個位置,就能暗中繼續謀劃,伺機“推翻”雍正。
可這一謀劃,老八就謀劃了很多年——
在這期間,老八也搞了很多小動作。
在“山西藩庫作假案”和“科舉舞弊案”中,老八就曾想保下兩案的主犯諾敏和張廷璐,來打擊雍正的權威,但失敗了。
而當西北戰事爆發后,老八又想暗中推老十四重當大將軍王,最終也不了了之。
直到年羹堯平定西北之后,雍正騰出手來改革吏治,老八這才逐漸發現“反撲”的時機。
最初,雍正在推行“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時,雖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并沒有在朝野產生太大的震動。等雍正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時,一些問題才逐漸爆發出來。
首先,向雍正抗議的就是士紳集團中的代表——清流。
在那一場清流借“倒田”,來向雍正逼宮的大戲中,雍正沒有絲毫的退步。
到最后,他為了表現勢要將吏治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不惜冒著得罪整個清流的風險,下令處死李紱、謝濟世和陸生楠。
雖然,清流老大李紱在刑場被赦免了,但整個清流還是被雍正給得罪死了。
此事發生后,雍正并沒有暫緩吏治改革的步伐,又積極推行起了“旗務整頓”——讓旗人自耕自種。由此一來,繼“清流”之后,雍正又將“旗人”給得罪死了。
就在這種局面下,老八抓住了掀翻雍正這條大船的機會,提出了“八王議政”的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雍正迫切整頓旗務的心,讓弘時進言,召關外鐵帽子王進京;
第二步,八爺黨聯合關外四大鐵帽子王,以雍正推行吏治改革弄得“天怒人怨”為由,提出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
第三步,雍正勢必會反對,到時直接上演兵諫,逼雍正妥協、讓位。
在這次謀劃中,老八自認為已經吸取了上一次暢春園的失敗教訓——“有了人心,有了文事,卻沒有武備”,所以事先拉攏好掌管九門的隆科多,又做好了“借關外兵力奪京畿兵力”的準備。
可到“八王議政”上演之日,意外還是發生了——
最初,事情發展皆在老八的預料之中,在雍正作完吏治整頓的工作報告后,鐵帽子王當即提出了質疑,隨后順勢提出了恢復祖制的提議。
雖說中間出了王文昭這個小插曲,但因為朝中的三大勢力都站在雍正的對立面,因此并沒有影響老八的節奏。
直到張廷玉站出來后,雖然險些把“八王議政”給說沒了,但由于兵諫之勢已經形成,強迫雍正低頭的勝算仍舊很大。
可就在最后關頭,老十三的突然出現,又一次強行扭轉了對雍正不利的局勢,直接破滅了老八想要推翻雍正的打算。
見敗局已定,老八只好認輸,但即便如此,老八仍舊不服雍正:
“皇上四哥,你贏了,你贏了,可是弟弟告訴你,如果你不是皇上,你是贏不了的。”
到此,劇情告一段落,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
老八這一次的敗局,究竟敗在了哪里?
在這場“八王議政”的大戲開幕之前,老十三已從弘晝處得知了老八奪取了京畿的兵力——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
正是因此,老十三才沒有在這場大戲的前半場出現,而是孤身前往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去奪兵權。
也正是老十三此舉,敲定了老八的敗局。
那么,因為老十三的存在,老八真就沒有任何勝算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根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不為官
在謀劃“八王議政”之時,老八就已然意識到這場大戲要想得手,關鍵就在于兵諫能否成功。
可以說,老八這種分析是極為精準的。
但問題是,針對于兵諫能否成功,老八又是否做出了相應的準備呢?
顯然,并沒有。
在老八的準備中,只是注意到京畿的兵力分為三部分——步軍統領衙門、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
在兵力上,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力最多;在戰略位置上,掌管九門的步軍統領衙門最重要。
針對這兩點,老八通過關外的兵力共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又通過拉攏隆科多掌握了步軍統領衙門,在老八的眼中,只要達成這兩點,那么逼宮就可以成功。
那么問題就出現了——
難道老八就沒意識到,以上這兩點只是兵諫能否實行的基礎,而兵諫能否成功,關鍵卻在于如何控制可以空手奪兵權的老十三。
要知道,只要老八能“控制”住老十三,那這場“八王議政”基本上就不會有意外發生。
也正是因此,當雍正看出老八“兵諫”的打算后,又見老十三沒到場開會,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老十三被老八“挾持”了,所以才會當場警告老八:
“允祀,朕只向你說一句,要是十三弟有什么三長兩短,你和你那些同謀們,那就是自絕于天地,自絕于列祖列宗。”
雍正為何會想到這一點,又為何會有這般警告?
就是因為老十三才是老八所謀劃的“八王議政”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甚至還可以說,若讓雍正來實行此事,他首先會做的,就是“挾持”或是“處理掉”老十三。
而老八錯就錯在沒有對老十三下手。
之所以老八會犯這種錯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八太過“心慈手軟”,縱有謀逆之意,卻無手足相殘之心。
正是因為老八的“心慈手軟”,才會導致這場逼宮大戲失敗;而當初暢春園的那晚,老八也是因此才會被雍正翻盤——
若老八事先安排人看住關在宗人府里的老十三,或是派人秘密處理掉老十三,那么,那晚在暢春園繼位的,極有可能就是老八。
而老八之所以會這般“心慈手軟”,歸根究底,是由兩個原因導致的——
其一,便是為“賢”名所困。
正如胡宗憲的那句感慨:“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老八成就成在了他的這個“賢”名之上,由此收獲了諸多人心;而他敗也敗在了這個“賢”名之上,因為一個“賢”字,就限制了他使用“黑手”,以致他的那些陰謀算計,沒有相匹配的手段來實施。
其二,便是心中有顧忌。
看似老八一直在暗中謀劃著如何架空雍正,或是將雍正拉下皇位,但在老八的人生字典中,有一些事是斷不能做的——那就是自絕于列祖列宗,自絕于江山社稷的事。
正是因此,暢春園那晚,老十三已然出現,隆科多也宣布了傳位詔書,可老八仍不愿向雍正跪拜,不愿承認雍正繼位的合理性。
直到隆科多說出:
“廉親王、九貝勒、十貝勒,你們兀自不拜,難道真的不想做大清的臣子了嗎?”
老八聽后猶豫再三,這才跪倒在地,承認了雍正繼位。
也正是因此,雍正繼位后,一直在暗中給雍正找麻煩的老八,見西北戰事爆發,雖然他未能推老十四當上大將軍王,卻仍積極配合雍正調集軍需糧草。
當時,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正借著雍正破格錄取逛妓院的劉墨林為探花一事,當眾聽小曲來給雍正難堪。得知此事,老八寒著臉將老九等人叫了回去。
為此,八爺黨的內部還發生了一次內訌——
老九對老八說:
“這口氣你受得了,我們受不了。八哥,他們借一個考生的事,整夜地羞辱你,又暗中擠兌老十四,楞把一個大將軍派給了異性奴才年羹堯,可你呢,還一個勁地張羅著替年羹堯調集軍需糧草,八哥,就算咱們不當那個什么總理王大臣,你還是先帝親封的廉親王呢!你怎么就嘔得下這口氣呢?”
面對老九這番話,老八如此說道:
“我不是什么總理王大臣,我更不稀罕廉親王的爵位,我是先帝的兒子,愛新覺羅的子孫,十幾萬叛軍都打到家門口了,我不會因為自己受了一點兒氣,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于不顧……”
縱觀全劇,老八可能說過很多假話、虛偽話,可老八的這段話卻是真真切切的。
在他的心里,雖然裝著陰謀與暗斗,但內心深處卻還是有一條不可觸碰的紅線。
而老八之所以不愿意對老十三出手,其真實原因就在于此。
正是因為老八的這一特性,注定了失敗是必然的結果,而這也驗證了那一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不為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