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高溫天氣,高溫中暑風險增加。但是,大部分人只聽說過中暑,卻完全不知道其嚴重性……
大家不要以為中暑后回家休息就好了,一定要提高警惕、科學處理。
01
中暑嚴重可致命
及時救治很關鍵
中暑是高溫、高濕環境導致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衡,熱量蓄積在體內引發的一系列生理損害,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階段的患者癥狀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
先兆中暑
主要癥狀表現為大量出汗、口渴、乏力、頭暈,或者出現肌肉痙攣如小腿抽筋,體溫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低于38攝氏度),可能伴有惡心、注意力不集中。
處理方式: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淡鹽水等,同時松開衣物,用濕毛巾降溫,避免繼續劇烈運動。
輕度中暑
輕度中暑患者一般會出現體溫升高(38~40攝氏度)、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而弱、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可能出現一過性暈厥。
處理方式: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脫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頸部、腋窩等處幫助患者降溫,并及時補充水分,補水時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如果上述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或加重,可能會發展為重度中暑,需緊急就醫。
重度中暑
這是中暑比較嚴重的階段,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熱痙攣
多見于青壯年健康人群,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肢體或腹壁肌肉抽動,導致肢體活動受限、腹痛,一般持續時間為數分鐘。
熱衰竭
熱衰竭,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肌痙攣、心率明顯增快、直立性血壓或一過性昏厥等。此時,患者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如不能及時診治,可能會發展為熱射病。
02
小心容易中暑的這4種情況
特殊人群風險高
當氣溫高于32攝氏度、濕度高于60%時,汗液蒸發散熱受阻,體溫易快速上升而發生中暑。無風或通風不良的環境如密閉房間、地下室、車內等,會加劇熱量積聚,也容易引發中暑。注意,濕熱天氣如桑拿天,比干熱天氣更容易引發中暑。
不良行為或習慣
水分補充不足,如長時間不喝水,或僅喝高糖飲料,會加速脫水。穿不透氣的緊身衣、防護服,或嬰幼兒被包裹太厚的情況,都容易發生中暑。飲酒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因酒精利尿可導致脫水,咖啡因可能加速心率和代謝,使體溫升高。睡眠不足或疲勞,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耐熱能力也會下降。
/ 健康科普(部分素材由豆包AI生成)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