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做到和眾生的苦難聯系在一起,和眾生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和眾生的需求聯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凈慧長老
?本文節選自凈慧老和尚選集《禪在當下》,題目為編者所加,內容有刪節。
觀音菩薩的法門,從顯教來說,《心經》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內容;就密教而言,從最簡單的“唵嘛呢叭咪吽”,到復雜一點的《大悲咒》,都是觀音法門的內容。所有學佛的人,都會念誦《心經》,都會持誦《大悲咒》,實際上我們都在修觀音法門。
我們天天在念誦《心經》,要把念誦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才不會空過,才不會成為口頭禪。我們每天念誦的經文都和觀世音菩薩有關, 禪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觀世音菩薩圣號。我們口里在念,心里要想,口誦心維。然后要把這種精神牢牢地記在心上,在行為當中,按照菩薩的精神來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要在改變中提高,沒有改變就沒有提高。
怎么改變呢?我們眾生第一位考慮的總是“我”,一切都從“我”出發,沒有想到還有“他人”。比如說,大家到寺院里來上殿、聽經,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我”怎么樣呢?“我”要找一個好位置。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就要采取一些行動,把香袋放在一個蒲團上,把海青放在一個蒲團上,甚至早早地就來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別人就不要動了。這就是說,我要聽經,我要找個地方。
要找個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占個地方,這就不好了。為什么呢?這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事給別人、壞事留給自己的精神不符合。
我們有些學習佛法的人,往往并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是缺點。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缺點其實很嚴重。由此類推,拜佛要找個好地方,打坐要找個好地方,睡覺要找個好地方,吃飯要找個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給自己。那么下一句話就不好說了。不好的地方給誰呢?
還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比如說今天要到一個地方去,要坐汽車,汽車在路上耽誤了,因為前面有車禍,往往這個時候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思想:“哎呀,觀世音菩薩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沒坐到那輛車上!”那么,坐那一輛車的人就該倒霉么?
學佛的人,心態應該不是這樣的。學佛人的心態,應該是不回避這些困難,回避困難的思想其出發點就不是菩薩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回避困難的想法,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萬事如意,一切吉祥。有這種心態,這才是菩薩的心態, 才是修行人的心態。
我們學佛,佛的心態是什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佛的人要不要學佛的心態呢?要!如果不學佛的心態,學佛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那些比較狹隘的想法,要時時刻刻想到眾生。像《華嚴經·凈行品》所說的那樣, 吃飯要“當愿眾生……”,睡覺要“當愿眾生……”,走路要“當愿眾生……”,一天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記眾生。
我們只有做到和眾生的苦難聯系在一起,和眾生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和眾生的需求聯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如果我們沒有想到眾生的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去幫助眾生解除苦難。
幫助眾生解除苦難要做許多實際的工作,不只是坐在這里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還要自己去學觀世音菩薩,親自動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薩行、行菩薩道。
所以我們今天紀念觀世音菩薩,首先就要學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把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貫穿到我們做人做事的具體行為當中去,這樣學習佛法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禪林網,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