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于眾生而生大悲
因于大悲發菩提心
因菩提心生成等正覺
不快樂的根源:心不入道。
大家想這一年到頭,有很多人不斷地來寺院,他們也有善心,也有善意,也有善根,但是他們就學佛了嗎?沒有。
他們一直在門外徘徊,一直走不進來,走不進來不是說他身體入不了寺院,走不進來,是他這個心不入道,這是走不進來的表現,心不入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菩提心。心要入道,就是要發菩提心。
不發菩提心,現在的人是真苦,天天想著東家長、西家短,這個對我好,那個對我壞,這就是不發菩提心的過失太大了。
你天天在世俗的人我是非當中糾纏不清,沖不出來,你能不苦嗎?能不累嗎?你能順利嗎?就這樣的煩惱狀態,即便我們生活好了,你也不會快樂。
古人為什么能安貧樂道,安貧都能樂道,就是因為他有了這樣的心,有了這樣的心,他如果不斷增長,慢慢越發堅固的話,在這個世間我們感覺就無難事,有什么難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所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空花水月,都不可得。
我們生在這個世間,輪回在這個世間,就明白了自己的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成就道義。
菩提心的功德:破除一切煩惱病的藥王
所以當這顆心真正發起來的時候,就像熊熊的般若火焰燃燒起來一樣,所有世間的煩惱、所有世間的障礙,到大火堆里全部轉成熊熊烈火。
如果發不起來這樣的心,我們的智慧連個小火苗、小火星都算不上,一點世間的境界馬上把它撲滅了。
所以真正佛法的智慧是從哪里生出來的?是從慈悲生出來的。菩提心是怎么發起來的?就是基于對眾生的慈悲而發起來的。
《華嚴經》里面說:
因于眾生而生大悲
因于大悲發菩提心
因菩提心生成等正覺
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這種變幻不停、順逆不等的坎坷境界當中,要把住自己的人生坐標,端賴我們能生起菩提之心。
生起菩提心,我們就有了道心,有了道心轉一切境界就為道用,沒有這個心我們都是為世俗所轉,你轉不了他,你無奈是不是?明明知道不該生氣,我就偏偏就要火冒三丈,有的人甚至想打人、想殺人的心都有。
不光是世間人這樣,我們很多學佛人也是這樣,因為心不入道,有很多人的修行,他不是在心上修,他是在相上修,光講究家里佛堂擺的怎么好看,說我每天打坐幾個小時,我每天誦多少經,念多少佛,我一個月要放多少次生,但是他卻忘了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尤其是佛法,佛法跟外道的區別是什么?就這一點。
學佛人的超然:把結果賦予造化
《大智度論》里邊說:游心道外名為外道。什么是外道?就是光在向外修,光修表象上的東西,修表不修里,佛法為什么是內道?因為它修心。
修什么心?
修道心,就是這個菩提心,遇到一切的緣、一切的事,不怕自己煩惱,不怕自己顛倒,不怕自己造惡業,就怕自己回不了頭,就怕自己不能轉念。
轉念的功夫極其厲害,你看《六祖壇經》里面怎么講?一念善恒沙惡斷,一念惡恒沙善斷。
所以我們不要怕我過去怎么樣,不管你過去怎么樣,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你只要當下能安住正念、安住善念,過去的一切都過去了。
你看世間人經常失眠,會經常胡思亂想。真正的修行人想那些干嘛。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未來絕對不可期。
現在世間的說法就是未來可期,未來決定可期,到了佛法門里告訴你:未來絕對不可期,為什么?未來心不可得。
為什么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為什么不寄托在當下呢?當下不努力,你所謂的可期就是夢想,就是幻想,不會成為現實。
所以不管是儒家還是佛法說的都好,儒家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現在就要改,就要變,就要做,佛法里面說現在就要種因,對未來我們沒有幻想,我們不需要幻想未來怎么樣,我只需要現在,所遇到的人、所遇到的事、所有的境界,我都把它轉為道,用我的菩提心、慈悲心轉一切境界,你將來想不好都不可能。
就這么簡單,所以現在人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思前想后,前怕狼后怕虎。所以心始終忐忑不安,不能安住。
我們學佛人就有這樣的大般若智慧,有這種超然的意氣,有這樣遠大的眼光,才能真正做到心平意順,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這樣慢慢地去調攝,慢慢地去應對,不要想將來怎么樣。
過去祖師大德都說,要把結果賦予造化,什么是造化?造化就是因緣。這不是宿命論,也不是說像現在躺平這種頹廢的理念,佛系的理念,這不是富于造化的時候。
我明白這個事成敗總是有它的因緣,但以我現在的智慧我看不清是什么因緣,既然看不清我就不需要看,我只需要做好現在當下該做的。改往修來,把自己的心向未來開放就好了,用般若智慧照亮我們人生的前路。
佛法為我們人生所必須,沒有佛法,我們不會有這么廣大的心量和意境。雖然說儒家道家也都挺好,包括諸子百家也都挺好,但是你想儒道諸子百家,包括西方的文化哲學,他們都是基于什么?都是基于小小的地球這個星球,但佛法這種宏闊的宇宙觀、人生觀、生命觀,是世間任何的宗教哲學和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心平意順才會諸事順利
要想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大家讀讀《華嚴經》,過去祖師們都說華嚴大富貴,你讀了華嚴才知道什么才是人生的富貴。人生做到什么?做到比爾蓋茨,做到巴菲特,做到馬斯克,那都不是真正的富貴,真正的富貴像佛陀這樣,心含十方,十方法界都在一心當中,朗現無疑,福慧兩足尊。
所以《華嚴經》里面給我們描述的世界、眾生、因果,都是究竟圓滿的,重重無盡的世界,重重無盡的法界。你讀了《華嚴經》心才會打開,原來我們這個人太渺小了,法界如此的廣闊,我們天天就想著一個小小的我,所以佛法里面是無盡藏,應有盡有,有富貴、有智慧、有健康,什么都有。
世間出世間一切含攝無疑,大家想得到受用,還是要回到初發心上來,就是我們的道心。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如果我們的眼只是著于世間的富貴,那就等于我們追逐這些就像猴子撈月一樣,富貴就是眼前花,哪有百日紅,哪有百日好,剎那剎那生滅。
我們要求佛法的大富貴,要求種種的智慧莊嚴、福德莊嚴、相好莊嚴,種種的莊嚴,這個都離不開一心,這才是佛法的本末究竟,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剛剛皈依的佛弟子,找不到怎么學佛,不知道從哪里入,我該讀哪本經,看哪本書,這都不是重要的。
從哪里入?從這里入。這里入不進去,你永遠都停留在佛法的邊緣,永遠與佛法失之交臂。只有從這里入進去,我們才會心開意解,才會心平意順,才會諸事順利。
所以學佛不是說我們沒有事了,我們沒有困難,沒有挫折了,學佛是一切的困難和挫折到我們這里,全部轉成智慧,轉成道用。
我們不再害怕挫折,不再害怕困難,就像一個高超的舵手,在人生的驚濤駭浪當中,他淡然若定,從容的駕駛著他的一葉扁舟穿行在人生的風浪當中,安然無恙,這是佛法賜給我們的。
所以怎么能不學佛,怎么能不入道呢?
不入道是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最大的過失,所以要發菩提心,這是根本,這是一切善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的根本。
離了它,我們只能去虛妄地抓住人生的一些零碎的枝葉,最后也是枯萎腐爛,什么也得不到,這是根本。
我們要播下去一個長遠的希望的種子,用這顆心穿過人生的春秋冬夏,穿過人生的生老病死,穿過世界的成、住、壞、空,最終我們都能成佛。
沒有這樣一顆心,那就真的是苦,苦不堪言,我們就會人我是非,計較不斷,煩惱叢生,所以希望大家打起精神來,把失去的道心,未發者發起來,已經發的增長起來,增長的趕快成熟,這顆心成熟的時候,就是我們的佛果要成熟的時候,大家都要發這樣的心,遇到佛法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開示 | 弘恩法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