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暑假的來臨,湖南省教育廳發布了一份中小學生校外培訓的政策問答,旨在幫助家長和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校外培訓相關政策,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環境。
機構分類:明確界定,規范管理
校外培訓機構被明確劃分為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兩大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等九門核心學科,必須依法取得《辦學許可證》及民政部門注冊登記。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則涵蓋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同樣需獲得相應資質,并在市場監管或民政部門完成注冊登記。
選擇指南:審慎甄別,確保合法
在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時,家長應著重考察機構的合法資質、師資力量及培訓內容。合法的培訓機構必須持有《辦學許可證》及《營業執照》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且其經營行為受法律保護。為方便家長操作,教育部特別推出了“校外培訓家長端”APP,家長可通過該平臺在線選課、支付、退費,有效保障資金安全。
繳費與合同:理性消費,保障權益
家長在確定購買校外培訓服務時,應主動與培訓機構簽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并將培訓費用轉入預收費資金托管專用賬戶。同時,需警惕一次性支付超過3個月或60課時且總金額超過5000元的費用,對于誘導支付超標超期費用的行為,應堅決拒絕并及時舉報。
違規特點:揭露亂象,提高警惕
違法違規校外培訓行為的有哪些主要特點?指南指出,主要有無證無照經營、違規占用節假日及寒暑假進行學科類培訓、在居民樓等隱蔽場所開展“一對一”培訓、超前開展學科類培訓、未公開收費標準及巧立名目收費等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校外培訓市場秩序嚴重損害了學生和家長的利益。
維權途徑:暢通渠道,依法維權
若家長在校外培訓過程中與培訓機構發生糾紛,應首先依據合同內容與培訓機構協商解決。若協商無果,可向教育、市場監管、消費者協會等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依規處理。必要時,家長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瀟湘晨報記者鐘錦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