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期間,在用人策略上有著獨特的布局,尤其是對外戚的重用,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帝王之術,這一現象也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仁宗為牢牢掌握兵柄,刻意擢用外戚擔任三衙管軍,殿前軍更是重點安排對象。曾有一段時期,殿前、馬軍、步軍三帥皆為外戚,直至他逝世,殿帥仍由外戚李璋出任。同時,仁宗委任姑父王貽永為樞密使長達十五年,讓其在西府為自己把關。此外,他還試圖擢升外戚張堯佐,若非文臣強烈反對,張堯佐很可能會成為參政甚至拜相。
文臣集團起初對外戚當政有所容忍,但隨著仁宗大量任用才庸識陋的外戚,矛盾逐漸激化。言官多次策動集體抗議,迫使仁宗收回成命。李昭亮作為外戚,在這種反外戚當政的氛圍中,屢受文臣彈劾,他最終未能繼王貽永入主樞府,很可能是仁宗在文臣壓力下做出的讓步。李昭亮的仕歷,從側面展現了仁宗重用外戚的帝王之術。
《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增訂本)》
作者:何冠環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品方:華章同人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慶歷五年(1045)三月,仁宗以他的母舅殿前副都指揮使李用和多病,已向輔臣提出要召李昭亮回京管掌殿前司事。五月,馬軍副都指揮使曹琮卒于任。閏五月,李用和以老請解軍職,仁宗準許并優授為宣徽北院使。殿帥一職,由已權管殿前司事的李昭亮依次補升,并將他自淮康軍留后建節為寧武軍節度使。
宋廷又以許懷德繼任馬帥,并由馬軍都虞候王元升任殿前都虞候,王信任馬軍都虞候。李昭亮是年五十三歲,終于攀至三衙 管軍最高的殿帥職位,比亡父的馬帥及亡叔的殿候為高。
宋仁宗厚待及信任李昭亮,還可見于他處理他與馬軍副都指揮使許懷德相爭一事。慶歷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昭亮與許懷德“帥臣失和”,李昭亮往兩府陳告。仁宗為安撫許懷德,就因他上殿乞請,而給他加特恩自遂州觀察使升一級為安靜軍留后。
宋仁宗趙禎
仁宗如此處理這次李、許之爭,正是他一貫優待他所信任的外戚的反映。他有時甚至不管文臣言官的反對,給予這些并無表現的外戚過厚的賞賜。
而他對至親母舅李用和一家更是恩寵有加。李用和無功而驕,獲授宣徽使仍不滿足,御史中丞王拱辰認為仁宗依其私欲授予名器不當,仁宗卻不僅不聽諫言,還接連擢用李用和的兒子。如慶歷六年八月,委李用和長子李璋優差,讓其擔任契丹國母正旦副使;不到一年,又將李璋擢為西上門副使。同月,還將洪福禪院的莊產邸店賜給李家。次年,繼續提拔李璋弟李珣,又將年僅十三歲的李瑋與十歲的??倒髀撘?,李瑋獲封左衛將軍、駙馬都尉。
除李用和一家外,仁宗對其他外戚也多有提拔。慶歷五年,讓王貽永以樞密使兼群牧制置使,增大其權力;次年,加王貽永同平章事,晉位樞相;七年后,又晉封他為遂國公。為感念楊太后之恩,仁宗在慶歷六年擢升其弟楊景宗,此后不斷給予他各種升遷和賞賜。至于屢被文臣彈劾的郭承祐,仁宗仍一意孤行地在慶歷五年十二月初二復任他為殿前都虞候、并代都部署知代州。
值得注意的是,仁宗寵信的外戚中,尚有他的新寵張美人(后來的張貴妃)的叔父張堯佐。慶歷六年九月,侍御史知雜事梅摯即借災異上奏,指張堯佐得以任權陜西轉運使,并非有才,而是“由宮掖之進”。但仁宗依然擢張堯佐為戶部副使。到慶歷七年七月初九,仁宗更超擢張為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使張位列侍從。
慶歷七年,宋廷行南郊大典,百官均獲加恩。李昭亮的加恩制除夸獎他的功勞和才具外,又列出他的所有階勛爵邑及官職差遣,以及他外戚將家的身份。加恩制對他極力夸贊,不過其中部分內容有夸大之嫌。然而,加恩沒過多久,李昭亮就面臨解職。
慶歷八年正月,教宋廷寢食不安的西夏主元昊被子所弒,另宋軍在文彥博指揮下也平定了河北貝州王則之亂,一時間內憂外患都解除。
在貝州之亂中,李昭亮之族弟恩州(即貝州)鈐轄、皇城使李昭度以不察妖黨結構起事,在慶歷八年閏正月,追三官降為濠州團練副使。而另一仁宗所信用的外戚子弟、前知冀州(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區)李端懿,也以失察之過,在二月自濟州防御使貶為單州團練使知均州(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就在李昭度被貶的同一日,崇政殿親從官顏秀等四人謀變。這一駭人事件,宋廷追究責任,負責皇城保安、剛調任勾當皇城司的楊景宗被降為徐州觀察使出知濟州(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南),另一外戚、開始為仁宗重用的劉永年 亦自北作坊使、廉州團練使降為洛苑使、英州刺史。
在這次宮禁事故中,李昭亮身為殿帥,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這時朝廷的氣氛也對他不利。曾公亮雖然沒有點名批評無甚戰功而坐上高位的李昭亮,但弦外之音隱隱可聞。在此不利環境下,知幾的李昭亮就知難而退,自請罷軍職。仁宗在是月二十七日便罷李昭亮軍職,大概援引李用和之例,又特加李昭亮宣徽北院使。宋人稱“自殿前司遷此,國家恩例也”。
李昭亮從慶歷元年初擢殿前都虞候,到慶歷八年三月罷殿前副都指揮使,擔任管軍前后七年多。前四年他以管軍之職歷任西北大軍鎮包括秦鳳路、永興軍路、并代路、真定府、定州路之副都部署重要兵職,后三年則入朝執掌殿前司禁旅,雖然不及亡父李繼隆任管軍十二年之久,卻比亡叔李繼和只任管軍兩年為長。
李昭亮罷殿帥出守大藩,離開權力核心后,與李用和等已先退下的外戚成為仁宗的“親舊勛賢”。仁宗優禮他們之余,也擢用他們的子弟。當李昭亮出守河陽后,仁宗繼續任用他信任的外戚執掌禁軍。慶歷八年四月他先以馬帥許懷德依次補為殿帥。
同時,仁宗還將外戚張堯佐提拔進入文臣權力核心,任命其權知開封府,引發文臣批評。同年十月,張美人晉位貴妃,張家恩寵達到頂峰,一些不順從張貴妃意愿的官員遭到罷職,而幫助她的官員則獲得擢升。十二月,仁宗在冊封張貴妃時,還給李用和、王貽永等外戚加恩,之后又對其他外戚進行提拔。
皇祐三年,李昭亮在任職安排上與仁宗產生分歧,包拯多次彈劾,仁宗在言官壓力下做出一些讓步,但仍通過其他方式安撫李昭亮。張堯佐授宣徽使的風波持續不斷,唐介彈劾文彥博與張堯佐勾結,結果唐介被貶,文彥博、吳奎也被罷職,包拯還受到仁宗指責。
至和三年(1056),仁宗信賴的外戚重臣王貽永病逝。嘉祐年間(1056 - 1063),文臣集團在權力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王德用、石全彬等武臣相繼去職。此時,仁宗加李昭亮同平章事,委以判大名府重任并晉位使相,試圖讓他制衡文臣集團。
李昭亮是明白人,他大概知道這時不宜再卷入朝中之權爭,他即上奏推辭仁宗給他的恩命。仁宗不允,同年十二月五日命翰林學士歐陽修再下詔命,要他接受,制文再大大夸獎他一番。李昭亮這年六十四歲,官拜使相后,他獲得的官位已不遜亡父。
嘉祐是仁宗最后一個年號,前后八年。近年宋史學者有稱這段時期為“嘉祐之治”。曹家齊教授歸納所謂“嘉祐之治”的主要表現是: 一、政局安定;二、人才之盛;三、政治清明。而其中朝廷內部團結, 沒有黨爭。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在這一段時期,仁宗對文臣集團采讓步妥協的態度,不再強行任用外戚及內臣,而大體上施政服從文臣的 公議。李昭亮在這時期,一方面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文臣會對他大用有強烈意見,于是選擇退下來,安享晚年。
嘉祐四年(1059)二月,當年反對外戚執政最力的唐介,復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于此任命,可以看到仁宗此時對任用外戚的態度,已有所妥協,他傾向尊重文臣的主流意見,不再輕易授外戚以要職。
仁宗一生寵用外戚,在英宗繼位的過程中,身為殿帥的武勝軍節度使李璋總算沒有負仁宗的提拔,盡了他的本分,穩定了軍心,沒有出任何亂事。至于仁宗一手提拔的外戚子弟,在英宗繼位時,即以李璋與其弟駙馬都尉同州觀察使李瑋、鎮東留后李端愿等三人輩分最高,官位最尊。但隨著仁宗之逝,外戚在政治舞臺的影響力就大大減弱。至于以李昭亮長子李惟賢為首的李氏外戚將門第四代,一方面才能不足,另一方面也沒有乃父的機遇,慢慢走向衰敗之途。
本文摘自《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增訂本)》,內容略有刪減和改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