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主辦的青少年才藝選拔賽上,除了評彈等曲藝類表演,還出現了T臺走秀、街舞、京劇等看似“不搭界”的藝術類表演。原來,今天這場在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舉辦的海派藝術傳習“小民星”選拔展,是為今年中秋節的“問月·九歌”多媒體融合評彈新唱物色小演員,這也是上海評彈團推出的長三角首個青少年評彈跨界專項孵化計劃的重要一環。
今年6月,上海評彈團面向6歲至18歲的青少年公開招募“小民星”演員,才藝范疇包括評彈、戲曲、民樂、古典舞等,也包括聲樂、上海話童謠、朗誦、器樂、舞蹈、創意走秀、親子家庭合唱等。初賽階段即收到300余份報名視頻,最終30組青少年節目脫穎而出,在今天開展選拔展演,并由此進入“小民星選拔—海派藝術傳習營排練—中秋雙舞臺展演”三階模式。下個月,本次選拔展演的優勝者將加入“海派藝術傳習營”排練,與海派評彈名家、鋼琴家、交響樂演奏家等不同領域藝術家們共同創排,以“問月”為主線,以評彈為主要表演載體,將評彈與當代不同類型的音樂進行跨界融合,演出九首與月亮相關的作品。今年中秋期間,“問月·九歌”多媒體融合評彈新唱將登陸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石庫門弄堂實景劇場與上海音樂廳。
本次選拔賽在初賽階段即說明了“無評彈基礎亦可”。文匯報記者 邢千里攝
本次選拔展演的優勝者將加入下個月的“海派藝術傳習營”排練。文匯報記者 邢千里攝
虹口區紅旗小學五年級學生呂韻薇了解到這個活動后馬上報了名。從小學習琵琶的她,在兩年前接觸到評彈后就迷上了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參賽曲目《紅領巾閃紅光》,是指導老師、評彈名家劉敏為她量身定制的——將傳統評彈曲調與少先隊隊歌創新融合并填詞演繹,從“造潛艇下海洋”到“數字化互聯網”,從“稻谷豐收糧滿倉”到“保衛祖國義當先”,凸顯了“陽光普照下成長大”的新時代好少年愛黨愛國、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精神面貌。她感到,這樣的創新融合很有意思,能很好地把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她在掌握新本領新技能的同時,也當好“上海小囡”,自覺地學好、守護好方言文化。
上海市浦東新區觀瀾小學二年級學生孫佳昵這次上臺表演的是朗誦。她的母親孫蕾介紹,孩子自小對文化藝術感興趣,學習了朗誦、鋼琴、舞蹈、美術等,在學校又報名學習了滬劇。她感到,這幾年社會、學校、家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學校里開設了不少傳統曲藝課程,對孩子愛上傳統文化是很好的引導。此次參賽主要是看中了比賽的融合性和創新性,希望能通過跨界表演讓孩子看到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也在名家指導與同輩交流中不斷進步。
擅長朗誦的孫佳昵期待評彈藝術的跨界融合。文匯報記者 邢千里攝
呂韻薇正在表演評彈《紅領巾閃紅光》。文匯報記者 邢千里攝
在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看來,評彈新唱既要延續曲藝血脈,又要融通傳統與現代。近年來,評彈表演在立足傳統書場之外,更向多元空間拓展。評彈這項國家級非遺,正在守牢曲藝本質屬性、傳承曲藝“接地氣”傳統優勢基礎上,深入發掘創作中的時代風氣,展現評彈藝術的時代韻味,重新構建與時代對話共鳴的渠道。此前,上海評彈團“海派評彈研習所”在虹口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掛牌,并陸續上演評彈跨界文學名篇的評彈新調演繹,在各類文創集市、藝術展覽中進行多主題的評彈跨界演出。高博文發現,許多年輕白領成為評彈藝術的新觀眾,還有很多孩子和家庭也愿意嘗試學習評彈等傳統藝術。為此,這場選拔賽在初賽階段即強調了“無評彈基礎亦可”,就是希望給這些有藝術特長的孩子提供平臺和舞臺。在這個中秋,通過創新性地結合評彈與西方音樂劇、交響樂等,以重新編曲的方式,使千年雅韻與現代音樂形式展開跨時空對話,推動“社會大美育”理念普及,為青少年搭建從“參與者”到“傳承者”的成長橋梁,為“吳儂軟語”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活力與生機。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曲藝家協會指導,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主辦,上海桃李新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