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二度上臺后,美國又一次“關上了門”,迅速重啟并收緊對中國學生的多項簽證限制:
STEM專業學生簽證審查再趨嚴、F1簽證的最長有效期縮短、OPT實習計劃面臨削減,甚至傳出“將限制部分高校聯培項目”的風聲。
這讓很多原本計劃赴美讀研的中國學生措手不及,特別是那些本科在讀、語言考試剛剛出分的申請者。
一句話總結:“不確定性太大,不敢賭了。”
與此同時,一條意想不到的留學路線,開始在人群中流行起來——中亞“斯坦國”。
在小紅書、貼吧和B站,“烏茲別克斯坦一年碩士申請”“哈薩克斯坦可認證”“斯坦國留學全流程”這樣的關鍵詞突然熱起來。
沒有復雜簽證,沒有地緣摩擦,不用拼裸分,不用擔心被區別對待。
你只需要一張護照、一份語言成績,和三萬塊預算,就能打開一扇意外的大門。
這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在美國、英國、香港等主流目的地越卷越冷的當下,一條現實的出口,一種重組可能的路徑。
從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從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再到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別,原本在中國留學圈幾乎“查無此地”的國家,如今正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眼中的“留學新大陸”。
這不是獵奇,更不是“走投無路”。
它是一次關于成本、出路與想象力的再選擇。
不是所有轉向都源于好奇,很多時候,是現實給了選擇題。
美國留學成本早已高到“家長得賣一套房”,如今又疊加地緣政治不確定,哪怕拿到錄取,也不確定能否順利入境、安心讀完、順利找工。
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傳統替代選項,同樣在漲價、變“卷”——獎學金少了、語言要求高了、移民通道窄了。
而與此同時,中亞五國卻在“入學門檻低”“費用親民”“地理臨近”“政治關系穩定”等多個維度集體上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它們突然成為了留學生眼中的“性價比之選”。
千年前,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將中原與中亞緊密相連,玄奘法師也從這里走上了留學天竺之路。
今天,絲路經濟帶再次把中亞推向中國學生的留學版圖核心。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之地,中亞國家不僅是貿易走廊,更逐漸成為文化與人才交流的新樞紐。
202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額接近950億美元;鐵路、公路、數字平臺的互聯互通,讓留學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
不僅是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像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經濟大學等中亞重點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國學生,絲綢之路的歷史情懷在新一代留學生的求學路上被重新點亮。
相比歐美動輒幾十萬的學費,在中亞留學每年綜合花費可壓到五萬元以內。更重要的是,中亞多國對中國學生開放友好,申請流程簡便、拒簽率極低。
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讀研的小林,原本打算申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碩士,但因為雅思卡在6.0,遲遲無法提交。
最后他轉向哈薩克斯坦,僅用半年時間拿到了offer和簽證。
“語言沒過線可以讀預科,費用加上住宿一個月也就3000多塊人民幣,我爸聽完直接點頭。”
中亞留學的現實吸引力,主要集中在三點:
一是低成本。
學費一年人民幣 8000~12000 元,生活成本甚至低于國內二線城市;
二是準入門檻低。
不需要高考成績、不強制雅思托福,有些院校甚至接受視頻面試+預科先讀;
三是學歷可認證。
部分學校已納入中國教育部涉外監管網,符合中留服認證標準,回國后可考公、考編、考研。
對于那些高考不理想、GPA一般、語言卡分數、家庭預算有限的學生來說,中亞是“沒那么光鮮,但真能走”的那條路。
初到阿拉木圖,很多留學生對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感到意外。
哈薩克斯坦90%以上居民能高速上網,本地Kaspi App整合支付、電商、出行,堪比支付寶+淘寶+滴滴的“全家桶”。
2025年預測哈國人均GDP將達1.5萬美元,高于中國。
然而哈薩克斯坦貧富差距極大,最富50人占全國GDP的16%,全球清廉指數位列126位,這樣的經濟環境意味著機遇與風險并存。
對留學生而言,如果語言、專業能力能匹配,這里既是避開國內卷王賽道的藍海,也是新興市場的“淘金地”。
不少人以為中亞博士是“水博”,但真相并非如此。
以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博士為例,畢業需發表2篇SCI、3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這一門檻并不低于國內要求。
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校園一進門景色
近年馬來西亞等留學熱點爆出“水碩”“水博”風波后,教育部留服中心多次對13所院校加強認證審查,學生和家長對文憑含金量愈發敏感。
而中亞的部分頂尖高校(如哈國大2025QS全球排名163)反而因高性價比+硬指標的畢業要求,被視作“留學性價比新天花板”。
和歐美留學相比,中亞的路徑沒有那么多“機會窗口”需要拼命擠:
你不需要一年申請季焦慮無眠,不用為背景提升東奔西跑,不需要考GMAT、刷三段實習、寫十份文書。
你只需要一個決定、一套材料、一次飛行。
納扎爾巴耶夫大學
當然,也不是沒有挑戰:語言、基礎設施、文化差異都存在。
快遞可能要等一個星期,外賣只有烤肉和抓飯,房東不懂英文只能靠翻譯App,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成為了一種“與世界重新接觸”的真實方式。
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
在TikTok和小紅書上,越來越多博主記錄下自己在哈薩克斯坦“開學第一天”“宿舍小廚房”“打卡蜜雪冰城”的日常。
這種既陌生又親切的生活,打動了一批正在尋找“計劃B”的年輕人。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蜜雪冰城首店
“一帶一路”加速下,長安、比亞迪、吉利等中企大規模進入中亞市場,中亞對懂語言、熟悉文化的中國人才需求激增。
鐵路項目、汽車工廠、跨境電商的興起,讓懂俄語、哈薩克語的小語種畢業生能在當地獲得高起點的崗位。
比如比亞迪烏茲別克斯坦工廠2024年已正式投產,淘寶俄語版也在哈薩克斯坦上線,海量中資崗位為畢業生提供了實打實的出路。
而在留學生扎堆的阿拉木圖,中國蜜雪冰城首店開業首月營業額就比預期翻倍,成為中哈合作熱度的生動注腳。海量中資崗位正在為畢業生提供實打實的出路。
有人說,去中亞是“走投無路才出國”,也有人嘲笑那是“鍍不上金的留學”。
但中亞五國對中國學生的意義,恰恰在于:它不是以“更好”取勝,而是以“更可能”取勝。
它讓那些原本被主流留學通道拋下的人,有了可以上車的機會;
它讓出身普通、預算有限的學生,也能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它不是精英賽道,但提供了另一種人生可能性——實用的、務實的、穩妥的。
這是屬于這個時代的路徑創造。
每一代人的留學選擇,都藏著他們所處時代的印記。
在不確定性不斷疊加的2025年,中亞成為了一個可預測、可承受、可落地的選擇。
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斯坦國。
但知道那條路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種安全感。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