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熱時刻已經來臨,近幾日全國多地出現高溫天氣,尤其是我國中東部地區,熱浪天氣正頻繁出現,下周更甚。
據《央廣網》7月13日的報道,預計未來三天(13日至15日),我國中東部將持續高溫,而且范圍繼續擴大、強度增強。下周炎熱程度將達鼎盛,部分地區將出現40℃以上的酷熱天氣。
據《河南日報》報道的河南省天氣預報,下周河南地區將迎來嚴酷的高溫,部分地區氣溫預計將高達44℃甚至更高,其中鄭州附近成為高溫的中心區域。
而據重慶和四川等地的媒體報道,川渝地區也將同時迎來高溫,部分地區的氣溫將高達42度甚至以上。可見這一次的高溫天氣范圍相當大,氣溫也將足夠高。
這樣的高溫天氣,不禁讓人聯想到史料記載中“乾隆八年”那場極端酷熱的夏天。乾隆八年是公元1743年,那一年的夏天,華北地區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酷熱。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乾隆八年京畿地區應急體系初探》考證,天津鎮總兵官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里寫道:“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 意思是天氣熱得土地和石頭都像要被烤焦了一樣,船上桅桿頂端的金屬(鉛錫等)裝飾都曬化了,足見當時熱浪的恐怖。
而當時正居住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則用簡單的計量溫度的裝置在當年7月25日測得了一個數值,經后人換算,正是攝氏44.4℃ ,這也是北京地區出現的有記錄的最高氣溫。
史料還記載當年的那場高溫不僅在北京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還波及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熱死萬余人,莊稼枯萎、河流干涸,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是一次災難性的高溫熱浪天氣事件。
那么,乾隆8年的高溫天氣是怎樣形成的呢?有研究指出,1743年的高溫與太陽系引力急劇變化導致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密切相關。此類事件引發太平洋海溫梯度變化,促使暖高壓長期盤踞華北,阻斷冷空氣南下。而高壓系統導致下沉氣流抑制云雨形成,干燥地表加劇高溫。類似的引力變化模式曾在1942年、1999年引發華北極端高溫。
而今年我國中東部地區正在上演的的高溫天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氣象專家指出,此次高溫主要是由大陸暖高壓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我國中東部地區所導致。
一方面,大陸暖高壓覆蓋我國大部,副熱帶高壓又逐步北移,在這兩種天氣系統的控制下,我國中東部地區上空晴空少云,太陽輻射增溫明顯,地表被太陽直曬加熱后又向近地層輻射熱量,使得近地層空氣升溫;另一方面,副高控制區內盛行下沉氣流,造成下沉增溫效應,就像給大地蓋上了一床棉被,熱量難以散發出去。再加上低層暖氣團發展強盛且持續時間較長,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極端高溫的出現。
7月13日至20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大部將持續37℃以上高溫悶熱天氣,14日至16日將是此輪高溫天氣最強時段。比如在河南北中部、東部、南部部分縣(市、區)最高氣溫40℃以上,局部超過42℃,中南部局部可能達到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如此長時間、高強度的高溫天氣,無論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對農業生產、能源供應等方面,都將帶來嚴峻挑戰。
值得慶幸的是,預計15日夜里到16日,河南省將有一次對流性降水過程,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溫天氣,但緩解有限。
所以,在這一次史上罕見的高溫事件中,大家仍需做好防暑降溫措施,盡量避免午后高溫時段戶外活動、戶外作業,關注老人和小孩等特殊人群,駕車出行注意防范高溫爆胎等事故。相關部門也應密切關注用電負荷,做好應急調度,保障群眾正常生產生活。
面對此次可能重現“乾隆八年”極端高溫的天氣,我們既要做好應對當前高溫的準備,也應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思考如何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加強氣象監測和預警,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能力。
消息來源:《央廣網》7月13日報道《我國中東部下周初炎熱程度將達鼎盛 多地未來7天高溫全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