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閃購說,將在未來12個月內發放500億平臺補貼。
這可能是國內互聯網行業近年來罕見的一場大戰。
上一次國內互聯網大公司集體加入一個戰場,還是五年前的社區團購,當時很多業內人士就認為,社區團購將成為國內互聯網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商戰。
但五年過后,社區團購仍然還是“一地雞毛”;而互聯網大公司的商戰,早就換了一個戰場。
在今天,互聯網大公司的新戰場變成了“外賣”;或者用一個更時髦一點的說法,也可以稱之為即時零售。
什么是即時零售?
通俗地說,就是外賣。但和外賣不同的是,即時零售幾乎任何商品都可以用“外賣”的方式,快速而便捷地送到用戶家中。
這場關于即時零售的燒錢大戰,最早的發起方應該是京東。
自今年初小規模上線外賣業務后,京東在618之前又迅速升級了補貼,加劇了行業各大平臺的燒錢力度。
在這之前,許多人都不理解京東的做法。明明是一家電商平臺,為什么要做外賣?
到了6月底,劉強東在內部的小范圍分享會上回應了外界的質疑。劉強東稱,京東大舉進入外賣行業,目的是背后的生鮮供應鏈。其本質上就是即時零售生意,京東外賣一度沖到了2500萬日訂單。
在京東的刺激之下,淘寶閃購也加大投入,逼近4000萬日單。到了7月2日,淘寶閃購更是宣布將在未來12個月內進行500億平臺補貼,對消費者發放大額紅包、免單卡,并推出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以簡單、透明、直接的模式給消費者帶去實惠,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
作為外賣行業的第一名,美團外賣也沒有停下。
就在淘寶閃購宣布投入500億平臺補貼后,美團外賣也很快跟進,對用戶發放了免費的奶茶補貼,也讓美團外賣日單量一度突破了1億單。
這對一個14億人的經濟體來說,日均1億單幾乎是一個“神跡”。
這么說看起來很夸張,但實際一點也不。
自外賣行業在國內發展以后,許多機構和投行都曾預測過國內外賣市場的“天花板”。其中比較靠譜的分析方式,就是按照收入來倒推外賣市場的日均單量。
其中引用最多的是中金公司2019年的收入模型,按照這個模型換算,我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差不多有7500萬,這部分人月收入較高,所以能夠頻繁支撐點外賣這一消費行為,也幾乎算得上是外賣的重度用戶。
據此得出結論,我國外賣市場的天花板大概就是日均7500單上下。
但美團外賣,在最近幾天做到了日單量1億單,這背后,顯然是燒錢的結果。
京東、美團、淘寶,其中有兩家都是國內的電商巨頭,即時零售的生意對他們來說,侵蝕的就是電商平臺的生意,當巨頭開始聞風而動的時候,拼多多自然也不能落下。
根據晚點的獲悉,目前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正在上海等一線城市試驗自建商品倉庫,最快將于8月份上線即時配送服務,以類似京東秒送、淘寶閃購的速度送商品上門。
至此,國內即時零售大戰參與者從三足鼎立進入到“四大天王”。
但不同于京東、淘寶的大舉投入,多多買菜的嘗試還在早期階段,并且不會涉足餐飲和外賣。
盡管拼多多稱無意加入即時零售大戰,但從實際的行動來看,多多買菜的確一直在優化送貨上門時效。
對互聯網巨頭們來說,過去十幾年國人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即時滿足被不斷放大,最終也倒逼即時零售出現,但當平臺補貼結束之后,即時零售到底能否被消費者全部接受,仍然還是一個未知數。
今天國內好幾家平臺都開始了即時零售業務,但最早開始即時零售業務并發展的不錯的,其實是美團。
美團閃購用了7年時間,建立了3萬個閃電倉,其中有1.1萬個都是售賣生鮮以外商品的綜合類閃電倉,以2024年為例,美團閃購完成了約2500億銷售額,平均每天產生1200萬個訂單。
這是京東乃至淘寶殺入即時零售領域的原因之一。
對京東和淘寶來說,生鮮當然不是他們的強項;但對這兩家電商巨頭而言,除了生鮮以外的商品,他們幾乎都在賣。
而美團閃購的出現,無疑蠶食的是他們的市場份額。
當自家最優勢的領域被友商入侵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反過來切入對方的優勢領域。這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為什么京東要做外賣,而淘寶為什么又要為餓了么提供入口。
其中,京東的優勢是做自營商品,因此更知道如何去做具體品類的精細化商品運營,但除此之外,做即時零售成本也非常高,這也反過來會考驗京東的決心有多大。
而阿里,其實比美團和京東更早布局即時零售,但對阿里而言,早期決心并不夠大,事實上京東也是如此。
同樣兩家電商平臺,賣的都是商品,都是需求;而即時零售本質上做的是即時滿足的生意,對電商平臺來說,1小時送達當然比兩天送達更好,但問題在于,消費者到底愿意為此多花多少錢?
對電商平臺來說,這是一個未知數。
今天在京東下單,大多數自營商品都可以做到次日達,那么還有必要做1小時達的生意嗎?
在過去,電商巨頭都對這個問題有所遲疑;而今天,他們的目光都無比堅定。
京東提出要為10萬全職騎手上社保;而淘寶則更為直接,未來12個月投入500億平臺補貼,給到商家和消費者。
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生意,我們不妨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待。
還是以外賣為例,什么樣的人會點外賣,而不是選擇做飯?對高頻外賣用戶來說,一定是他們的收入高于做飯的成本,這意味著他們的月收入至少要在5000元以上,才會成為外賣的高頻用戶。
而在我國,這個群體的人數大概就在7500萬上下。
即時零售的生意,還要更為特殊一些;其中商場日百、生鮮酒水、醫藥鮮花、數碼等等,都可以成為即時零售的生意。
但問題仍然取決于,消費者到底有多想要這些?
充電器壞了,當然等不了明天送達;節假日送花,當然也要即時送達;生病買藥,更需要越快越好。
但除此之外呢?
今天的消費者很難會在即時零售上買一臺手機、電腦、衣服。這是多年來的消費習慣培養的。
如今平臺們各自砸下數百億元,只為了再次重塑消費者的習慣,對整個行業來說,當然是好事情,但最終衡量這件事的,仍然還是利潤、效率和市場盤子到底有多大。
五年前,國內各大平臺重金投入社區團購,但今天只剩下兩個玩家,甚至還不賺錢;其中多多買菜一年營業額只有兩千多億,且這已經是社區團購最大的玩家,結果已經證明了互聯網公司當初的期望多過樂觀。
而對即時零售而言,真正考驗的是當補貼結束之后,即時零售到底能夠有多少會被消費者所接受,以及在這漫長的補貼之下,會有多少消費者被平臺再次改變消費習慣。
就像電商巨頭們當初所做的那樣。
這一切都需要驗證,而唯一的驗證辦法,就是進入這個市場,重金投入補貼。
而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消費者已經享受到了盡可能優惠的價格,比平時更低的外賣,比平時更多的消費需求,當刺激開始的時候,這個市場某種意義上,就已經被盤活了。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