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陳德延為青年職工示范零級軌道檢查儀的使用。馬從焜/攝
7月9日凌晨,見到陳德延時,他正推著慣導小車在鐵路線路上忙碌,時而專注查看儀器屏幕上的波形、檢查數據,時而呼喚同事安裝棱鏡。這名90后是國鐵南寧局廣西沿海鐵路公司欽州工務段欽州高鐵線路車間線路工長,7年來,他勤學苦干,幾乎干遍鐵路線路工崗位,熟練掌握各項技能,成為車間“放心人”。
2017年剛入路時,陳德延初接觸軌檢車波形圖,分不清“高程”與“平面”的邏輯差異,操作時常誤觸按鈕導致重測。但他憑著一股年輕人的沖勁和狠勁,將波形圖貼在工位前,每日對照練眼力、磨耐力,反復操作直至手法流暢、閉眼能重現流程。
為跟上技術發展,他查閱資料、研讀標準,積極參加技能比武與崗位練兵,在“青年小班制”答題競賽中多次獲優,成同齡人技術標桿。休息時他也常“泡”在工具房練手,校正手勢、試驗操作。工友打趣他是“最勤奮的自學者”,他回應:“手不生,心才穩。”他連續5年工班長考評“優秀”,2023年獲評全國鐵路青年崗位能手,因技術全能、作風硬朗,被工友稱為“穩得住的陳工長”。
高鐵線路檢查是“毫米級”工作,關乎行車安全。2025年初,為配合線路質量集中整治,陳德延帶隊執行邕北線98.4公里高精度測量任務。連續多日,他與工友日落而出、日出而歸,拂曉前到家成常態。
作業間隙靠車上小憩,凌晨露氣打濕工服,他從未退縮。每完成一段測量,他立即比對數據、現場核實,嚴防誤差擴大。測完軌后,還需回工區處理數據拉坡、優化比對,有時直至中午才休息。“疲不疲倦,當然有,但心里不能松。” 他常說,“你放過一個誤差,列車就可能失去一次平穩。”
2025年1月至5月,陳德延帶領工區完成線路檢查216.6公里,道岔檢查67組,查出病害176處,其中I級類病害105處,全部按期整治銷號。這些數據為維修決策提供支撐,筑牢高鐵運營安全第一道防線。
“我們干的是技術活,也是傳承活。”2025年,工區迎來4名00后新職工。陳德延為他們安排了“入門儀式”:統一發放拉坡數據冊、講解軌檢標準,甚至為他們購買工具腰包。
陳德延深知現代化分析技術將取代傳統手工測量,推廣責任重大。他以崗位練兵為契機,在全車間范圍內對青年職工開展慣導小車波形圖分析能力的測評,并組織學習,對于學習能力不足的職工,陳德延有時會通過視頻電話督導教學。在周末閑暇時間,他會開設“軌檢實訓課堂”,從橫軸、縱軸和基準線入手為青年職工講解波形圖識讀技巧,與他們共同探討線路病害成因及養護優化方案。
為落實“拉一帶一”師徒結對機制,陳德延結對一名青年員工用心幫帶。2025年,該青年順利被聘為技師,成為車間首位 “自主培育技師”。
一次夜間作業,他測量時發現道岔轉轍部分軌向波形圖“異常陡升”,判斷可能頂鐵間隙過大。現場核查確認,因行車密度大,車輛震動導致頂鐵磨損。為不耽誤列車運行,他立即上報車間連夜搶修,采用增加M鐵調整頂鐵間隙,僅1小時便調至標準值并完成復測,保障了次日列車安全通行。
類似“驚險一刻” 在這名線路工長七年的工作中并不少見。他表示:“我從不怕問題,怕的是放過了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