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對"三下鄉"活動的好奇與期待,我隨商學院隊伍踏上了前往泗溪鎮的旅程。作為大二學生,我格外珍惜這次機會——大一因故未能參與的遺憾,終于在此刻得到彌補。來時大巴里洋溢著同學們對未來七天的美好憧憬,車上大家拍照、唱歌,充滿了欣喜。而當返程的車輛緩緩駛離泗溪時,來時的那份欣喜早已化為深深的不舍,而這段短暫卻豐盈的時光,也在我的青春履歷上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第一天在上高科技小院的見聞讓我對科研工作有了新認識。江西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學長們整天泡在試驗田里研究水稻,皮膚曬得黝黑。夏季正午的四十多度高溫,他們卷起褲腿就走向田間開始做實驗。我深感農業科研者的艱辛。他說"一開始覺得苦,現在覺得沒什么了。"學長樸實的話語讓我明白,真正的學問要扎根大地。
在鎮上走街串巷的調研讓我觸摸到了泗溪鎮最真實的生活脈搏。手持問卷走在鎮上的街道,起初我擔心會遭到冷遇,沒想到居民們格外熱情。當我們真正走進泗溪的街巷阡陌后,每一份問卷都變成了有溫度的故事。奶奶會放下手里的活和我們熱情交談、爺爺會停下與他人的交談靜靜地聆聽我們的問題。而問卷中“是否滿意現在生活”大家幾乎清一色說的滿足,鎮上居民的知足常樂讓我感到鄉村生活的悠閑自在也是一種幸福。
在泗溪鎮敬老院,我遇到一位身體康健心態開朗的老爺爺。我感慨于爺爺雖年過七十卻精神矍鑠活力飽滿,我們與他熱情交談起來,他說自己在年輕時曾在軍隊中服役。這使我感概于服役對一個人的影響多么的深遠持久,心中對軍隊的向往不由的加重了幾分。而在之后的分西瓜和表演環節,老人們流露出了最真摯的微笑。當我為一位吃完西瓜的奶奶遞上紙巾時,她向我豎起了大拇指一直說我頂呱呱,我為此感到十分自豪。
在馬崗村支教時,有兩個小男孩特別黏我,總是要我抱。他們純真的笑臉和毫無保留的信任在我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畫面。我們一同畫畫、玩鬧,讓我感受到最簡單的快樂,孩子的童真令我感到舒適。而在與當地童心港灣的老師魯媽媽交談時,她對這群孩子們的喜愛溢于言表,孩子們對她的敬愛也令她十分感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支教不是單方面的施與,而是心與心之間最純粹的交流。
桐山村紅色教育基地,紅一方面軍紅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門外的紅軍標語雖已斑駁,卻依然清晰。當地講解員告訴我們,當年蕭克將軍率領紅軍在此駐扎,打土豪分田地,卻對百姓秋毫無犯。之后在當地紅色影院觀看視頻時,年輕的紅軍戰士站在祠堂前準備離開這里去長征。他堅毅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時空。這個鏡頭深深的震撼了我,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民心所向"。
匯演準備期間,我們五個男生組成的"跑調小分隊"演唱《New Boy》。雖然總是唱不齊,但大家樂在其中。正式演出在泗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當看到臺下坐滿的鄉親們期待的眼神,所有的疲憊都化為了動力。《New Boy》歡快的節奏一響起,就有小朋友跟著手舞足蹈,我們的"特色"演繹意外帶動了全場氣氛。當最后合唱《相親相愛》的旋律響起,臺下村民跟著節奏拍手的場景,將成為我最珍貴的記憶。
回望這短短的七天,泗溪鎮用它最樸素的方式重塑了我對青春的理解。在這里,我聽過九十歲老兵講述的烽火歲月,那些故事讓教科書上的文字變得有血有肉;我觸摸過留守兒童手心的溫度,他們用最純真的笑容治愈了我的浮躁。大學生"三下鄉"究竟是誰在"下"誰?我想,這從來不是單向的輸送,而是一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我們帶來了新知識、新視野,而鄉村則回贈給我們城市給不了的生命課——關于堅韌,關于感恩,關于腳下這片土地最本真的模樣。
大巴緩緩駛離泗溪鎮,同學們都安靜下來。有人望著窗外發呆,有人翻看手機里的照片,有人眼里滿是不舍。如果說大一時的缺席是一種遺憾,那么大二的這場相遇就是最好的補償。泗溪的青山綠水、淳樸笑臉,還有那些未被記錄的細微感動,都將成為我大學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