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串門發現,村里有養老金的老人,日子過得和以前大不一樣。張嬸以前去集上買菜,總挑蔫巴的葉子菜。現在每月15號養老金到賬,直接買新鮮豇豆,還塞給小孫子兩根黃瓜。
李大爺去年給兒子湊彩禮,把攢了十年的壓箱錢都掏了。
今年孫子要報暑假班,他拍著胸脯:“爺爺卡上還有,不用你們操心。”老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放現在就是“卡里有養老金,日子不發慌”。
可王奶奶就沒這福氣。她每月800塊養老金,要管自己吃藥、給孫子買零食,還得幫兒子還200塊水電費。
去超市總撿打折雞蛋,有回買了快過期的牛奶,喝壞了肚子也不敢說。這就讓人犯嘀咕了:同樣是老人,有養老金的差別咋這么大?村頭劉叔家最明顯。
他老伴每月2000多養老金,以前總為油鹽錢和兒子拌嘴。現在主動給兒媳買新圍裙,說“媽有錢,該花就花”。
家庭聚會時,劉嬸舉著手機喊:“今天我請客!”孫子搶著要坐副駕駛,她笑著應:“坐!坐!
”鄰居都說,劉家的笑聲比以前多了半條街。
但也有例外。
東頭趙伯每月4000養老金,卻總跟子女鬧別扭。他頓頓下館子,抽煙要軟中華,上個月還花8000買了個按摩椅。
兒子媳婦要還房貸,找他借2000應急,他黑著臉:“我養老錢憑啥給你們?
”現在兒子半年沒登家門,趙伯蹲在墻根嘆氣:“錢是夠花,咋就沒個熱乎氣兒?”這就讓人想不明白:養老金是保障,咋還能成矛盾引子?再看村衛生所,張嬸的降壓藥漲了價。
她捏著醫保卡說:“以前自付30,現在要50,這錢從養老金里摳。
”李大爺更愁,他把10萬養老錢存銀行,一年利息才950塊。“買袋米都不夠,這錢放著咋還越存越少?”有數據說,農村老人月均養老金1500的占60%,其中30%要補貼子女。
真正能全花在自己身上的,沒幾個。可那些能自己支配養老金的老人,明顯活得更舒展。王奶奶的侄女在縣城上班,每月給她打500塊。
王奶奶卻把錢存起來:“我有養老金夠花,這錢留著給小重孫買奶粉。”兒媳感動得掉眼淚:“媽,您別總想著我們。”這時候才明白,養老金不只是錢,是老人挺直腰桿的底氣。
就像村支書說的:“老人手里有活錢,說話有分量,家里矛盾自然少一半。
”但也得提醒一句:養老金不是“隨便花”的理由。趙伯的例子擺這兒,錢要花在刀刃上,親情比啥都金貴。
未來幾天再去村里轉,打算問問老人們:“有了養老金,最想干的事是啥?”說不定能聽到更暖心的答案。你家老人有養老金后,也有這些變化嗎?
留言說說,關注我看更多三農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