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成(1330-1414年),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名將。《明史·卷一百四十四》記載:“顧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業操舟,往來江、淮間,遂家江都。”說明顧成祖父以撐船為業,在長江、淮河間往來謀生,后來在江都安家,顧成雖出生于江都(今江蘇揚州),但祖籍是湖南湘潭。他早年投奔明太祖朱元璋,為帳前親兵,因勇武過人累功至堅城衛指揮僉事。此后,他隨明軍平四川、征云南,屢立戰功,其血脈中流淌著湖湘文化的剛毅與擔當。
顧成家族祖籍湘潭,這片浸潤著楚文化精髓的土地,自古便孕育了尚武重義的精神傳統,湖湘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死仗”的血性,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在顧成的血脈中埋下了伏筆,盡管他出生時家族已遷居揚州,但湖湘的文化基因應該說在其生命中激蕩。少年時期的顧成,身材魁偉、力氣過人,常以馬槊為戲,更在身上紋以猛獸圖騰,這種尚武之風與歷史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邁一脈相承。
顧成的軍事生涯始于元末亂世。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投奔朱元璋,因其勇猛被選為帳前親兵,執掌傘蓋。在攻打鎮江時,他與十名勇士力戰入城,雖被敵軍擒獲,卻掙斷綁縛、奪馬突圍,最終助明軍攻克重鎮,因功封為百戶。此后,他隨徐達、常遇春征戰四方,從克常州、宣州,到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歷經大小數十戰,逐漸成長為明軍的中堅力量。
洪武年間,顧成隨傅友德征討云南,作為前鋒首戰奪取普定(今屬貴州),面對數萬蠻族圍攻,他身先士卒,手刃近百人,擊退敵軍,被朱元璋賜龍衣金帶,進封世襲指揮使,史料提到他“堪比常遇春”,并獲此殊榮后長期鎮守貴州?。在鎮守貴州的二十余年間,他討平叛亂數百起,采取“誅其渠魁,撫綏余眾”的策略,使當地蠻族逐漸歸附,為明朝穩定西南邊疆立下赫赫戰功。
靖難之役爆發后,顧成雖被建文帝派往北方御敵,卻在真定之戰中被俘。朱棣親自為其松綁,稱其為“先帝所賜良將”,顧成感其知遇之恩,遂輔佐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面對南軍圍困,他運籌帷幄,協助朱高熾穩定城防,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成祖即位后,顧成被封為鎮遠侯,賜鐵券,繼續鎮守貴州,成為明朝西南邊疆的“定海神針”。
顧成不僅是勇猛的戰將,更是深諳治理之道的能臣。在貴州期間,他注重“恩威并施”,一方面以武力平定叛亂,另一方面推行教化,促進漢苗融合。他上奏朝廷撤銷普定府,將其地分為三州六長官司,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管理。這種“以軍事促治理”的策略,正是湖湘文化中“經世致用”思想的生動體現。
永樂年間,思州、思南土司紛爭不斷,顧成奉命征討,采取分化瓦解之策,擒殺首惡,安撫百姓,最終促成貴州建省,使這片蠻荒之地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版圖。他的治理智慧,既延續了湖湘人務實果敢的作風,又彰顯了湖湘文化中“因地制宜、靈活變通”的特質。
▲貴州九溪村顧成墓
永樂十二年(1414年),顧成病逝于貴州任上,享年八十五歲。成祖追贈其為夏國公,謚“武毅”,并命其孫顧興祖襲爵鎮遠侯,世代鎮守西南。他的一生,從輔佐朱元璋開國,到助朱棣靖難,再到鎮守貴州,始終以鐵骨丹心扎根西南,將半生心血傾注于黔地治理,而世代鎮守西南的囑托,更顯成祖對其功績的倚重與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