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大學,很多人誤以為是企業大學的模板,但如果真有機會接觸它的內部機制,你會發現,它其實更像一支“戰略打擊部隊”。只不過,它打的不是仗,是人的認知差距與能力斷層。
我第一次接觸華為大學體系,是在十年前。當時還是外部顧問身份參與,在東莞溪流背坡村的一次人才盤點會上,印象最深的不是誰做了什么“高端課程”,而是當時一句非常干凈利落的內部表述——“培訓只是皮,人才盤點才是骨?!?/strong>
這是個本質觀。很多公司一提人才發展就往“培訓”上靠,弄幾個課程、請幾個講師、搞個學院就覺得在建設體系。但華為從來不是這樣。它在思考的是:組織下一階段戰略目標,靠什么樣的人完成?這些人從哪來?怎么識別?誰來評估?用什么機制培育?不能只講道理,要有打法。
它不是管理雞湯,是戰略工程。
一|人才,不是公司現有的,而是未來夠得著的
華為把人才定義得非常前置——不是你現在有什么樣的人,而是你未來能不能找到匹配戰略的關鍵人。這種思維,決定了它不會圍著現有人才設計業務支持,而是圍繞戰略導向“逼出”人才畫像。
在《人才發展戰略框架圖》里,華為非常明確地把“業務驅動”放在第一位——不是HR驅動,也不是學習驅動,而必須是業務產生的驅動。
這里有一條貫穿的主線:
戰略目標 → 人才目標 → 能力標準 → 選用育留方式 → 支撐機制
這一整套邏輯,不復雜,但勝在“有用”。
我們看太多企業畫出一大堆模型,但到最后HR自己都說不清楚業務到底要什么人。而華為的做法是反過來的:從“戰略任務”逼出“關鍵場景”,再從場景中錘出“關鍵能力”,最后才談培養與評估。
你會發現,華為大學其實不是培養知識的地方,是鍛出業務能力的熔爐。
二|不以評估為目的的培養,都是浪費
華為在“如何定義人才”這件事上,底氣很足——不看學歷,不看資歷,看你在關鍵場景中能不能頂得住。
這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能力評價機制。從“通用能力”到“管理能力”到“崗位能力”,每一類都綁定到場景,綁定到角色,綁定到業務實績。
甚至在“崗位勝任力模型”中,華為還引入了一個被內部稱為“溫差系數”的算法——同一個崗位,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要求不同,不能套用模板,而要因時因事設定能力閾值。這不是我們常說的“個性化”,而是極具現實感的組織判斷。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華為的干部選拔,不依賴“推薦+面試”這類慣性做法,而是構建了完整的“干部能力發展地圖”與“干部評價中心”,讓組織真正從業務中識人、用人、育人。
很多公司做干部梯隊,三年五年計劃寫得很好,但實際上沒幾個人在活用地圖。華為這張圖,是直接上戰場的。
三|人才發展不是HR的事,是業務主管的職責
在華為,HR并不主導人才發展。說得再直白些,HR只是持筆人,真正寫戰略大字的,是業務主管。
我曾在一個BU的高層會議上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培養的不是通用人才,是能扛得住這一攤業務的人才?!碑敃r負責HR的人想建議引入外部通用模型,立刻被打斷:“模型不會落地,人才要替業務打仗?!?/p>
這不是一句狠話,而是華為的基本邏輯。所有人才工作的設計,必須從業務出發,反過來再推HR要做什么。這種“先有戰爭,再建兵種”的思路,是華為人才體系能不斷演化的原因。
這讓我很早就意識到一件事:人才發展,從來不是人力的內循環,而是戰略的外推進。
可惜太多公司,HR和業務是兩張皮。業務埋頭打仗,HR自顧畫圖,雙方看著都努力,最后人才空檔依然嚴重。不是沒人干活,而是沒人能干成事。
華為這點很清楚:HR只是搭臺的人,唱戲的是業務主管,育人的也是他們。
所以你會看到,每一次關鍵崗位的人才選拔、儲備與校招配比,決策權不在HR,而在業務主管。而HR真正的價值,是建機制、設通道、保連續,而不是當裁判長評誰好誰壞。
這一點,極度反常識。很多人還以為HR的本事是考核員工,但在華為,“考核HR”的標準恰恰是:你有沒有幫業務選到、留住、養成關鍵人。
我其實很喜歡這種定義方式。它讓HR也必須變成懂業務的人,而不是僅僅會講業務詞匯的人。
四|干部是打出來的,不是配出來的
我們熟悉的“人才地圖”“繼任梯隊”,在華為不是PPT,而是真正在用的戰略武器。
它不是“配人”,而是“打人”。不是挑個合適的放上去,而是讓人滾在局里、磨出血性、驗證成色,再用真實場景說話。
這也是為什么華為的“后備干部池”不是靜態的檔案,而是動態的戰場雷達。上面哪一個點發熱、哪一個人開始冒尖、哪一個干部開始吃力,都能第一時間被業務和HR協同發現。
我記得有一年在做中高級干部研修閉環復盤時,有位資深戰將提到,“不要迷信儲備率和繼任率,這兩項高了,往往意味著組織在用過期標準。”這個判斷非常冷靜,也非常有用。
真正的干部發展,應該具備三件事:
1. 用人是任務,不是權力;
2. 育人是投資,不是打賞;
3. 替換是常態,不是事故。
華為干部管理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敢于打破“干部安全期”。不是因為你干得差被換掉,而是因為業務任務變了,需要不同特質的人上陣。這不是清洗,是戰略級調人。
很多企業想學這套,卻最終學成“文藝表演式輪崗”,輪得人心惶惶,也看不出差異。因為他們沒有一整套場景識別+能力測評+價值貢獻量化的機制,只靠“換人=變革”的幻覺。
我從不鼓吹“干部輪崗”,但我支持“場景匹配”。華為不是把人推來推去,而是把人和問題重新排列,找到最能爆破那個點的解題人。
這不是組織能力,是組織判斷力的體現。
五|組織診斷能力開發人才供給
是同一件事
很多人把人才工作理解成“培訓中心的活”,可在華為,培訓只是尾段,前面藏著更復雜的機制判斷。
我參與過一場“組織能力專項評估”,目標是找出一個BU未來兩年“最可能掉鏈子”的關鍵短板。當時我們從戰略目標拆解下來,對照業務演進路徑,查出三個能力斷點,其中兩個居然是組織協同與客戶理解,跟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能力無關。
當時我才徹底明白,華為所謂的人才開發,從來就不是“強化某類技能”,而是識別組織要什么、組織缺什么、然后配置人去解決。這三件事,不是分階段,而是同一件事。
在這背后,華為大學扮演的是“能力賦能的施工隊”角色,診斷報告出來了,不是給業務看的,而是我們用來制定培訓干預與人才注入節奏的工具。真正的戰略伙伴,不是跟著業務跑,而是能替業務“前置一步”。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能力標準”“人才地圖”這類詞,在華為從不會泛用。不是沒有,是只有在特定目標下、解決特定任務時,才會被拿出來作為“戰術選擇”。一旦任務完成,這些詞立刻歸零,不帶宗教感。
我常說,華為對管理工具最無情,也最精準。
只要能打贏仗,今天選人靠沉浸評估,明天改用對賭競標,后天換成工作坊共創,都行。關鍵不是方法有多牛,而是方法能不能撐住那一次組織的真實需求。
而多數企業的問題恰恰相反:工具堆滿一地,卻沒幾件真用得上。把“人才開發”做成了“管理宣教”,做著做著,連HR自己都信了以為培訓就是育人。
在我看來,那是自欺。
六|組織不認文憑,只認打成的仗
很多企業人才盤點,總愛問:“這個人學歷怎么樣?”“有沒有高潛標簽?”而在華為,最常被問的是:“這人打過什么仗?在什么場景下撐過?”
這是我在華為人才工作中最震撼的一點。學歷、履歷、證書,通通是參考項,唯有“你曾解決什么問題”,是決定你下一步機會的底牌。
甚至在很多評估會中,我們會把人從“標簽模型”里抽出來,重新放入任務場景,逐個還原他在關鍵一仗里的表現。這種“剝皮式”回溯,不是為了苛刻,而是為了精準。
我記得一次干部競聘,某位候選人在PPT上寫了好幾段“變革經歷”,但一追問,他都沒說出“具體怎么判斷問題、做了什么、扛了什么代價”,這位干部后來就被pass了。
你有沒有親自解決過問題,你有沒有經歷過不靠人脈、只靠硬仗贏得位置的時刻——這是華為干部管理最看重的東西。
所以“培養”這件事,在華為的意義是極其功利的:不是為了你變得更好,而是為了你在關鍵時刻能替組織“頂上去”。
這不是冷酷,而是誠實。
每個人的價值,不是在簡歷上展示的,而是在一場場真實的組織生死戰中檢驗出來的。
七|育人不是慈善,是組織的生存策略
我在與華為大學有過合作的那些年,最常被外界問的一句話是:“你們到底怎么培養出那么多能打的人?”
我不太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話的潛臺詞,好像是“你們有一套特別的養成方法”。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是“培養”了這些人,而是我們撐住了一個能逼出他們潛力的現場。
在華為,所謂的人才,不是“被塑造”出來的,而是被任務打出來的。我們不是在溫室里造英雄,而是在風暴中看誰能站穩。人才從來不是靠規劃長成的,是靠一仗一仗、扛事、扛壓、扛責任,長出來的。
這一點,很多企業不愿承認。他們總想著用文化塑人、用理念馴人、用SOP磨人,可只要業務沒有挑戰性、組織沒有打仗的節奏、管理者不敢用能人冒風險,再多人才機制,也只是精美的幻覺。
我常說,真正的育人,不是慈善。不是你對員工好一點,他就自動成長;不是你搞幾場培訓,他就能扛業務;更不是你講了愿景,他就會忠誠。
育人,是一套用業務對人下狠手的過程。它需要組織有意志、有秩序、有場景。更重要的是,它不可以溫情脈脈。
溫情可以做氛圍,但不能當主軸。
主軸必須是:這個人,對組織有用;組織,能讓他發光。
而這一切,不靠拍腦袋,靠的是業務逼問、崗位歷練、干部選拔、訓練設計一起發力,才能撐起人才培育的整個戰場。
也正因此,我從不說華為是“人才發展型組織”,這話聽著太官方。我要說的是:華為是一個讓人才生長有代價、但有機會的地方。
代價就是你要扛得住,機會就是你能起得來。
這比任何“激勵模型”都真實。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