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
《北大附中說理寫作課》
李亦辰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如果你需要關于寫作的心理建設
嗨,終于等到你了!在當下,鼓足勇氣翻開一本 “寫作書”大概需要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吧!我們可以輕易獲取信息并在頃刻間發送評論,但更容易遺忘它們。我們想整理一些細碎的想法,但總是被別的 “截止時間”打斷,甚至無法好好思考自己為什么要開始寫。那么,保守地估計一下:當你準備讀一本書去學習如何寫作,你的寫作已經成功一半了!
“說理寫作”對你來說可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你會在這本書中完整地了解它的體系。在你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有一些友好的提示要對你說:請按章節順序閱讀這本書。
請抱著 “玩耍”的心態去閱讀。
請賦予自己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在這本書的前五分之一部分你都不會看到有關 “如何寫作”的內容,因為我們需要很多思考的工作。但是相信我,它們也會挺有趣的,并且具有令你思考的價值。千萬不要跳過“在開始寫之前”而直接開始 “提出一個理性的主張”。雖然我也希望你充滿好奇,但……最好不要先看 “使文章變得吸引人”(可能看到這里的你已經翻到最后一章了吧),尤其當你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 “說理”這個概念,我更建議你多花點時間來看第一章。
“說理”聽起來是一件很枯燥和一板一眼的事,其實未必。你不妨把它當作一次游戲之旅,想象你在迷宮中行走,在每一次爭議中找到平衡,在謬誤的謎團中撥云見日,最終到達理性的出口。
如果你期待一本 “專家建議”類的讀物,你可能要轉變一下心態。在這個領域,每個人都需要不停地學習,你我都一樣,不管多么 “經驗豐富”的人都一樣,因為質疑和反思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說理寫作不需要背誦任何的名人名言、好詞好句、偉人故事或者經典論據。它需要你用一種恰當的方式,站在合適的立場,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我寫作文,只是為了考試”
如果你問我,寫作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兩句話:首先,明確自己為什么要寫,也要清楚地告訴讀者你為什么要寫。然后,不要寫大家都知道的事,要寫別人不知道的事。很遺憾地說,當你寫完一篇文章,卻并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寫它,那它注定是一篇被嫌棄的文章。你的寫作動機與寫作目的相關,而寫作目的決定了你的文章往何處去。所以,在動筆之前,你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并不是“審題”或“立意”,而是“我為什么要寫”。
一篇文章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有一些問題觸動了作者的 “寫作神經”,他或她才會想要拿起筆去表達。也許你會說:“我寫作文,只是為了考試”。
太棒了,我們不謀而合!實際上,我一直不建議以命題作文開始寫作的學習,因為只寫 “別人讓你寫的東西”是個挺痛苦的過程,令人毫無寫下去的動力。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針對新近發生的、有爭議性的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此進行說理。寫散文、寫詩講究 “有感而發”,其實說理也一樣。當你沒有遇到真正令你有感觸甚至憤怒的事,確實很難文思如泉涌。經過一些訓練,我們再漸漸過渡到抽象的命題寫作。
況且,既然我們已經面對這種狀況,即便是考試的命題作文,你也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去寫,如果它只是你的一種負擔,你寫完是不想再回頭讀一讀它的,那么——別人為什么會想要去讀呢?
任意翻開一篇優質的新聞評論,或一篇說理性的課文,它一定會告訴我們它為什么而寫。
比如,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第一句,作者即提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么”這一問題早就被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解決了。讀者就會有疑問:既然如此,那么為何還要再提?作者立刻就告訴你答案了。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么?這是早被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解決了的問題。但是這些年來,由于 “四人幫”的破壞和他們控制下的輿論工具大量的歪曲宣傳,把這個問題搞得混亂不堪。為了深入批判 “四人幫”,肅清其流毒和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撥亂反正,十分必要。
——《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而在梁思成的 《中國建筑的特征》的開篇寫道: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世代經驗的累積所創造的。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區域在內。這些地區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梁思成 《中國建筑的特征》
我們即刻就可以明白:為何要專門寫一篇小文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呢?因為中國的建筑體系不僅獨特,而且分布范圍很廣,它在世界建筑史上非常重要,值得大書特書。
明確“為什么而寫”并將其告知讀者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為自己確定寫作的方向,避免過于放飛自我最終跑題。
向讀者表明“我所論述的問題很重要!很迫切!值得你讀一讀!”。
寫作不僅是一種自我確認,更是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我有一段很喜歡的話想要分享給你 , 它轉變了我對寫作的理解 :
寫作并不是對思想的簡單記述,它能夠對思想進行提煉、打磨和檢驗——還能創造思想。……寫作是一種學習。我之所以這么說,是為了反對把寫作視為機械的記述,或者將其看成思想傳播和固化過程中必不可少卻枯燥乏味的一個步驟。……如果只是將你已經知道自己想要說的東西寫下來,那么寫作就無法成為探究和探索的媒介;它會扼殺作者與讀者的交互過程中迸發出的無限可能和契機,將自己視作一個已經定型的作品。積極的寫作不應該是去闡述那些你已經知曉的東西,而是要讓你去思考新事物。
——埃里克·阿約 《人文學科學術寫作指南》
看,寫作并非單純記錄,或是用以換取分數的必須完成的苦役,我們可以把它變得更有意義,幫助我們的思想生長。我也清晰地記得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在講課時提到,寫作是對閱讀的期待。如果你在寫作的時候并不期待別人去閱讀它,那你完全沒必要寫出來。
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的 “寫作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嗎?第一要明確自己為什么要寫,也要清楚地告訴讀者你為什么要寫。這也決定了第二點:不要寫大家都知道的事,要寫別人不知道的事。它們其實是有關聯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寫,而僅僅盯著題目本身,你的文章很容易變成這樣:材料大雜燴。想到哪寫到哪。“然后然后再然后”的論述堆砌。
2.“寫作,為什么要說理呢?”
“說理”的反面是不講道理,它有兩種極端的表現形式:一是別人說什么懟什么,強迫別人同意自己;二是別人說什么信什么,自己完全不求證。它們都源于內心缺乏一種“懷疑”。
很長時間以來,我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有人可以對從未親身經歷的事情言之鑿鑿?為什么有人可以在只看到人和事的冰山一角時就做出判斷,而有人卻可以始終保有懷疑的熱情?——稱“懷疑”是一種 “熱情”,因為當你不再懷疑或者懶得懷疑時,你就失去了思考的 “熱情”,在思考上變得 “冷漠”。我們打開任意一個社交平臺,都不難發現站在道德高地對只聽到過只言片語的事情口誅筆伐的例子。
如何概括我這個“為什么有人不懷疑”的疑惑?我知道了一個名詞叫作“批判性思維”,英文是criticalthinking,也有人認為“批判”這個詞的中文意思比較咬牙切齒,所以翻譯為 “審辯式思維”。但其實critical在英文中就是批判的意思,有種激烈的感覺,不需要特別地撇清,讓它必須是一個看起來很平和的詞。
我想,這也是批判性思維本身的宗旨吧,即希望打破慣性和片面思維,看到一個事物的多面性。
我認為,批判性思維最核心的理念是兩個詞:質疑與反思。可解讀為:擁有對主流、對權威質疑的勇氣;擁有對自我、對從前反思的態度。
理查德·保羅和琳達·埃爾德在《批判性思維工具》中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對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藝術,該藝術能夠優化我們的思維方式。”它需要個體有 “對思維方式檢視和反思的意愿”,并“愿意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解剖,愿意去正視我們思維方式中的弱點,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對思維方式進行重塑”。而“想要克服思維方式中自有的刻板、故步自封的傾向,個體必須要有足夠強烈的動機”。
問題來了:這個意愿,是從何而來的?是能夠自己生長出來的嗎?
讓我們至少嘗試一下吧。很多國家正在嘗試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美國的高中有公共說理課,大學有批判性寫作課。近年,國內開始有相關的探索,比如清華大學將“寫作與溝通”作為大學一年級必修課。
徐賁先生曾經引用哲學家羅蒂的話說:“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兩種啟蒙 (掃盲)教育,一種是‘文化掃盲,另一種是‘批判能力掃盲’,公共說理應該是兼及文化和批判能力掃盲的一種教育。”
那么,這種掃盲,為什么要用寫作的方式?原因很簡單。
“我們的大腦很少能夠在一種高清晰水平下連續地進行工作,利用文字我們會有機會獲得一些清晰性。”思維的文字表達強調“清晰性、準確性、認知性、豐富性”。就像培根說的,文字表達使人成為一個“清晰可見”的人。
這就是為什么要通過寫作去表達批判性思考。就拿我自己來說吧,雖然我做老師,但你能相信我其實有些社交恐懼嗎?不瞞你說,我教說理,但讓我去參加辯論賽可不行,我的口頭表達比較差,腦子反應也不快。每學期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學生說“這個課聽起來就超級難”,或者說 “不行呀,我邏輯很差,肯定寫不出來的”。其實沒關系,思維是需要訓練的。誰也無法說,自己時刻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話語中出現的邏輯錯誤。“說理寫作”是一門依靠有意識的持續練習就可以達到目標的課程。
說理寫作是通過寫作的方式去講道理,它同時包含思維層面與表述層面。期待你能夠:
● 對一個問題多角度考察其背景,有邏輯地使用合理論據闡述自己的觀點。
● 評估一項論證的有效性,與別人進行有聚焦的對話。
● 具有反思自己的初始想法的意識。
● 開始關注社會現實、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對身邊的事件有基本的敏感度,能夠發現問題、有效說理,形成使用理性話語的習慣。
說真的,最終這個目標比較難以實現,它需要長期的訓練。
我說的“訓練”不是指做練習題或者不停地寫作文這樣的訓練,而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思維訓練,遇到任何爭議都探究一下原因,聽聽不同的觀點,理性地做出判斷。這挺難做到的。人們多多少少有些自我保護的思維障礙,比如,會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我曾經遇見過至少三個高考沒有考上理想大學的朋友,自己給出的解釋都是 “涂錯了答題卡”。再如,否認。作弊學生的家長來到學校,極力解釋自己的孩子多么用功讀書,就是不愿意承認孩子作弊的事實,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孩子 “有作弊這樣的品質問題”。而實際上,一次作弊并不能像很多家長判定的那樣被歸為 “品質問題”,我們需要的只是找到作弊的原因,再對癥下藥。
新書上市,點擊購買
內容簡介
在這個紛繁蕪雜的信息世界中,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不斷反轉的輿論,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形成觀點,如何將觀點表達出來?
本書以李亦辰老師在北大附中多年說理寫作課的教學成果為基礎,以批判性思維和邏輯論證為根基,將新課標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將語文讀寫與真實問題相聯系,培養學生清晰、有條理地發表觀點的能力。全書涵蓋說理寫作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寫作要素與論證過程、謀篇布局與行文技巧等,是中學生學習議論文寫作、培養真實寫作能力的有益讀物。
作者簡介
李亦辰,北大附中高中部語文教師,復旦大學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2017年開始在北大附中研發和開設說理寫作課程。李亦辰老師注重說理寫作的思辨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以各類真實公共事件作為材料,給出自己的分析,提升說理能力。由李亦辰老師作為項目負責人的“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課程”獲得北京市海淀區普通高中特色課程認定。
目 錄
第一章|在開始寫之前
一、如果你需要關于寫作的心理建設
1.“我寫作文,只是為了考試”
2.“寫作,為什么要說理呢?”
二、說理寫作的原則
1.不管討論什么問題,都要先澄清概念
2.存在即“合理”嗎?
3.既然沒有人能完全客觀,我們到底要在什么立場上討論問題呢?
給教師的課堂活動小貼士
第二章|提出一個理性的主張
一、什么問題可以說理
1.針對具體事件的說理
2.針對抽象概念的說理
二、考察一個問題的背景
1.也許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么了解這個問題
2.如何考察一個抽象命題的背景
三、每一個論點的提出都是一次權衡
1.判斷類型
2.權衡論證
給教師的課堂活動小貼士
第三章|好理由是論證的關鍵
一、理由要與主張相關并且充分
二、演繹與歸納
1.演繹論證
2.歸納論證
三、拆解論證結構
四、歸謬論證、類比論證、因果論證
1.歸謬論證
2.類比論證
3.因果論證
給教師的課堂活動小貼士
第四章|有主張,就會有反駁
一、如何進行有效的反駁
1.立論與駁論
2.回應可能的反對意見
二、有些話聽起來有點毛病,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1.認識邏輯謬誤
2.反駁邏輯謬誤
給教師的課堂活動小貼士
第五章|不僅要說理,還要讓人讀得下去
一、好好說話,別繞圈子
二、合理布局
1.將材料分類并建立關聯
2.創造“疑問—回答”式的結構
三、使文章變得吸引人
1.標題
2.開頭
3.結尾
給教師的課堂活動小貼士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