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河北地質大學城市地質與工程學院積極響應學?!凹t耀雙地”黨建工程號召,組建“南王安瀾”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南王安瀾”團隊由戎密仁、譚圓圓兩位專業老師帶隊,成員包括來自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等專業的7名學生,深入石家莊市地鐵四號線南王換乘站施工現場,聚焦深大基坑施工安全與民生影響問題,開展專項調研。團隊通過實地測量、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法,系統評估施工技術風險與民生保障措施,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改善貢獻地質智慧與青春力量。
技術攻堅:筑牢基坑施工“安全防線”
在南王站深基坑施工現場,實踐團隊結合專業所學,對支護結構穩定性、鄰近建筑沉降及地質條件等關鍵指標展開精準測量。通過激光測距儀、全站儀等設備采集數據,并與設計參數對比分析,發現基坑西北側局部存在微變形現象。團隊立即與施工方技術負責人研討,提出“加強支撐軸力監測頻率”和“增設傾斜監測點”的優化建議,獲現場采納。
地質雷達探測中,隊員們發現基坑底部巖層存在裂隙發育帶,可能影響降水效果。團隊基于巖土工程專業知識,建議采用“局部注漿加固+動態調整降水方案”的組合措施,為施工安全提供技術支撐。領隊老師戎密仁表示:“地質風險預警是深基坑施工的核心環節,必須堅持數據驅動、科學決策?!?/p>
智慧工地新嘗試:讓基坑施工更安全、更智能
在建筑施工現場,深基坑作業因其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周邊環境,始終是安全管理的重點難點。目前行業普遍采用的監測系統雖然能夠實現基礎的數據采集,但在實時性和智能化方面仍有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痛點,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物聯網+AI"的智能監測升級方案。
該方案的最大特點是"輕改造、重實效":一方面保留工地現有監測設備,通過加裝微型智能傳感器實現數據采集的升級;另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平臺,對海量監測數據進行智能研判。這種創新模式既避免了設備"大換血"帶來的成本壓力,又顯著提升了監測系統的預警能力。
民生關切:化解施工中的“城市陣痛”
圍繞施工對周邊民生影響,團隊分組展開專項調研。在交通影響評估中,通過早高峰車流量統計與拍攝,發現施工圍擋導致輔路擁堵指數上升十幾個點,交通路線緊張。團隊與交管部門聯動,提出“優化臨時車道劃分”和“增設交通協管員”的短期方案,并建議遠期結合智慧交通系統動態調整信號燈配時。
針對居民反映的噪音問題,團隊在距基坑50米、100米、200米處設置監測點,連續72小時記錄分貝值。數據顯示夜間施工噪音偶有超標。結合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9份),團隊向施工單位反饋居民訴求,推動其調整設備作業時段,并加裝聲屏障。社區居民王阿姨感慨:“學生們的調研實實在在,幫我們解決了困擾!”
青春感悟:在泥土中綻放專業之花
“深基坑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是民生考題。測量儀上的每毫米偏差,都可能牽動百姓生活。地質人必須既懂‘巖石語言’,更聽‘民心所向’。”
“技術方案再完美,若忽視民生訴求,便是空中樓閣。這次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內涵?!?/p>
“當居民握著我的手說‘謝謝你們關心’,那一刻,所有的汗水都有了意義。”
結語:
此次調研是專業實踐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團隊形成的《石家莊地鐵4號線南王站深基坑施工安全與民生保障評估報告》,為施工安全與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學依據。河北地質大學學子以專業守護城市安全,以溫情回應民生期盼,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誓言。未來,他們將繼續扎根工程一線,在服務國家建設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
河北地質大學城市地質與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