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全球巨頭企業里,咖啡界“王者”——星巴克領跑多年,這家距今已有54年歷史的美國企業,多年來一直牢牢占據了全球咖啡市場的龍頭位置。
然而,1999年首店在北京開業后,截至2025年擁有7500家中國門店的星巴克,卻在近年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以瑞幸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先后崛起,年輕群體新的消費習慣變化,不僅改變了原有的行業格局,也讓咖啡賽道的競爭充滿了更多的變數和無法預測的走向。
明明在中國市場長期占據高端咖啡連鎖的壟斷地位,緣何一步步走到了增長放緩、部分區域出現關店或轉讓股權的情況?身處新茶飲迅猛發展漩渦的星巴克,通過調整戰略、本土化、下沉市場和數字化,能否重拾山河,在中國市場的快節奏競爭中重新證明自己的“王者地位”?
“稱霸”半個世紀的星巴克面臨瑞幸“逼宮”
誰也無法否認,已有半個世紀之久的星巴克,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當下的咖啡賽道,都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龍頭品牌。入華26年,2023財年的星巴克憑借第四季度收入8.406億美元、增長15%的紀錄,一舉創造了在中國市場的最高業績。這個時候的門店數量也達到6806家,多渠道業務增長和會員體系擴張,活躍會員數達2100萬,同比增長22%。
算上前三季度,2023財年全年營收30億美元,同比增長11%,門店銷售額增長2%。原本以為這可能是星巴克在華業務的一個全新開始,沒想到第二年的2024財年,剛剛經歷了入華以來最高光的輝煌,卻在中國出現了難以遏制的下滑,對比直接的競爭對手瑞幸,后者的營收、凈利潤,包括發展至今的門店數量,還是增長態勢、規模,似乎都用數據和規模向市場和消費者昭告:咖啡行業的龍頭已經易主,至少大中華區的星巴克也不再是過去那個“獨孤求敗”的No.1.
再看瑞幸,成立至今不過8年,與跨越半個世紀、業務遍布全球的星巴克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但就是定位平價、價格親民,以快速、便捷和高性價比的打法,硬生生從星巴克手中搶走了中國市場頭把交椅的位置,處處叫板星巴克,全方位“逼宮”。
對手不止一個瑞幸
發展54年至今,很多人一直以為星巴克的主要業務就是咖啡,但熟悉其品牌調性的人都知道,除了咖啡,其他收入的比例也不可小覷。比如在2021財年的營收比例中,餐食收入貢獻了17%的營收;包括杯子、即飲產品在內,也有5%的營收比例;除此之外,通過授權品牌產品獲得收入,會員計劃的一些收入,都是其盈利板塊的一部分。
一些經常關顧星巴克的消費者,或者資深會員,也知道咖啡以外的茶飲業務,更是其營收板塊一個重要的業務,以北美市場為例,該業務雖然被歸納到其他或飲品的營收分類中,但不可或缺,對總體營收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
聯想到如今在中國市場幾乎席卷整個消費行業的新茶飲,各種口味、各種配方、各種玩法的新茶飲橫掃飲品界,甚至威脅到了所有飲品的收入和利潤,星巴克在短短2年內從王者寶座跌落,似乎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
咖啡賽道除了瑞幸是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有一些新銳崛起的品牌,也在步步為營中,不知不覺的蠶食了原本屬于星巴克的市場份額,甚至帶走了一些原本忠實的用戶。加上新茶飲以鋪天蓋地的崛起之勢,牢牢圈定了那些只注重包裝、主打個性化的年輕群體,星巴克的競爭對手顯然不只是瑞幸,還有一些尚未打出明牌的“潛在競爭者”,或者茶飲賽道“老少通吃”的市場收割,進一步讓喝咖啡的群體在縮減,而星巴克的業績下滑、客源流失、收入下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單論咖啡賽道,全球區域內星巴克依然是無可撼動的“王者”,但在中國市場,隨著瑞幸為代表的“新貴”掀翻牌桌,咖啡賽道變天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星巴克在逐漸適應新的玩法后,祭出的應對策略也會讓其他競爭者非常“難受”,感受到過度營銷的反噬。
雖然不至于像哈根達斯一樣考慮“退出”中國市場,但星巴克處于未來發展的需求,顛覆過去高高在上的定位,做出一些以往可能無法想象的改變,主動放下身價,或者說放低姿態,積極求變,下沉擁抱更多的消費群體,或許是反敗為勝的關鍵,也是未來反彈需要著重考慮的切入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