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煉丹名聞千古
葛洪被譽為外丹派的創始人,其著作《抱樸子》更是道教中舉足輕重的理論經典,其煉丹術亦聲名遠揚。作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道教思想家、外丹學派及道教神學的奠基者,葛洪在古代醫藥學和化學領域亦作出了卓越貢獻。正因如此,無論在中國道教史、哲學史還是自然科學史上,葛洪均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乃丹陽郡句容(今屬江蘇)人士,生于西晉初年,享年八十一歲。相傳葛洪降生之際,適逢家鄉久旱之后喜降甘霖。這場及時的雨水令人們緊鎖的眉頭舒展,笑顏逐開。葛洪的父親葛悌含笑凝望門前因雨而暴漲的小河,耳畔是流水奔騰的濤聲與新生兒充滿生命力的哭聲交織而成的歡欣交響樂。靈感突現,他對妻子說道:“此子乃水之賜,我們就為他取名‘洪’,字‘稚川’吧!”其中,“洪”意指洪水,“稚川”則指代家門前的這條小河。
葛洪在十五歲時便已具備作詩、賦和撰寫雜文的才華。十六歲時,他開始研讀儒家經典,隨后廣泛涉獵其他儒家典籍及諸子百家的學說,最終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
由于葛洪專注于閉門讀書,極少與閑雜人等交往,因此家中常常門可羅雀。他的心思完全沉浸在書海之中,無暇顧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瑣事,總是身著破舊衣裳。然而,他并不在意他人的嘲諷,終日默默無言。對于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斗雞、走馬、下棋等娛樂活動,葛洪更是毫無興趣。在他看來,這些游戲不僅擾亂心神,還浪費時光。他甚至一生都不曾了解棋盤上有幾道格。據說有一次,朋友帶他觀看下棋,他竟在棋盤旁打起了瞌睡,并告訴朋友,與其看棋,不如讓他讀書。
盡管葛洪自謙生來體鈍性駑,木訥呆板,但他凡事喜歡獨立思考,從不隨波逐流。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具備為實現目標而百折不撓的精神。青年時期,為了尋書問義,搜集神仙方術,葛洪常常徒步跋涉數千里去尋訪。由于他將全部精力投入讀書寫作,院中雜草叢生,衣服破損、房屋漏雨也顧不上料理。
葛洪曾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發誓絕不避世。然而,因當時政治黑暗、仕途艱難,且自認不擅長從政,他便轉而拜鄭隱為師,學習道術。起初,他為鄭隱拂拭床幾、磨墨執燭、抄寫古籍,后來逐漸贏得鄭隱的信任。鄭隱將金丹仙術及其口訣悉數傳授給葛洪,同時還教授他一些重要的仙經。
東晉初年,葛洪被舉薦為散騎常侍,但他堅決辭謝。晉成帝時期,葛洪得知交趾盛產丹砂,便請求前往交趾郡的勾漏縣擔任縣令。晉成帝認為他才華出眾,到那里任職是大材小用,因此未予批準。葛洪多次上書懇請,最終成帝勉強同意。
葛洪南下交趾赴任途中,發生了一件頗具傳奇色彩的事情,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途經一座山峰奇特、景色瑰麗的山,聽當地老農說常有異光紫云凝聚,心中暗想此地絕非凡境,便特地登山拜謁。在山上,他巧遇隱居于此的李尚書,兩人久仰彼此,相談甚歡。葛洪勸說李尚書一同煉丹修道。李尚書猶豫不決時,葛洪已獨自前往嶺上賞月。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絲竹之聲,悅耳動聽。葛洪正感驚疑,又見三朵五彩祥云從天而降,分別落在三峰之上。三峰頂上各升起一道祥云瑞氣,將群山照得如同白晝。葛洪驚喜交加,因為他聽師父說過,山上有祥云凝聚,必有大仙降臨。今日祥云齊聚三峰,足見此山絕非俗地!葛洪連聲呼喚李尚書,李尚書正在屋內徘徊沉思,聽到喊聲,急忙走出,目睹此景,驚得目瞪口呆。
葛洪向李尚書解釋道,這三峰分明是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靈寶道君、大赤天太清太上老君三清列座的仙山,今日既然得以目睹,實乃機緣深厚。李尚書隨葛洪一同登上峰頂。兩人只見三位白發長須的老翁盤坐在巨石之上,其中兩位正在對弈,另一位則在旁靜觀。葛洪心中暗忖,這三位老翁個個鶴發童顏,定是三清天尊無疑!正欲上前朝拜,突然身后躍出一只猛虎,長嘯一聲,直撲葛洪與李尚書而來。葛洪迅速閃身躲至巖后,而李尚書躲避不及,驚叫一聲,嚇得癱倒在地。待葛洪將他扶起時,三位老翁已分別騎上四不像、梅花鹿、斑虎,駕起祥云,飄然而去。
葛洪與李尚書朝天拜了八拜,隨后在玉峰山下結廬定居,筑爐掘井,一面煉丹,一面著書立說,宣揚三清教義。丹爐紫煙終日繚繞,求賜丹藥者絡繹不絕。自此,葛洪被尊為開山始祖,此山亦得名“三清山”。后人為紀念葛洪,將他施舍丹丸之地稱為“葛仙觀”。至今,玉京峰下仍留有葛洪鑿石而成的煉丹八卦爐、李尚書鑄鐵爐及丹井的遺跡。丹井口圓,直徑約三尺,四周以石板鋪地,深達丈余,井水清澈如鏡,終年不涸。當年丹爐紫煙將上方一塊巨石熏成紫色,“紫煙石”由此得名。峰頂三位天尊對弈之石上,棋盤痕跡清晰可見,后人稱之為“棋盤石”。
在浙江寧海的大洪山,至今仍流傳著葛洪修煉的諸多故事,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當年煉丹的足跡。相傳,葛洪在青年時期便開始追尋道教那清凈恬然的神仙世界。聽聞叔祖葛玄在浙江寧海煉丹修道,他毅然決定前往寧海,追隨叔祖的足跡。葛洪與葛玄的徒弟鄭隱一同來到寧海,選擇了大洪山學士坪作為煉丹勝地。自古以來,煉丹術士多青睞名山大川、環境清幽之地。學士坪是一個形似天盆的凌空高山谷地,四周古木參天,常年云霧繚繞,中間低洼處有一口天然水井,水源充沛,且分布著眾多抱樸崖洞,實為理想的煉丹場所。
葛洪在學士坪筑丹灶、鑄丹鼎、鑿磨槽、編絹篩、挖水海(降溫池)、建華池(溶解池),并制作了用于鼓風的橐。煉丹的主要原料是丹砂,為了在學士坪找到丹砂,葛洪不辭辛勞,跋山涉水,遍尋學士坪周邊的溝壑,最終在大茅山上找到了丹砂。葛洪在學士坪煉丹修道十年,煉制出許多神丹,這些神丹功效顯著,輕者能治跌打損傷,重者可起死回生。傳說服用此丹,雞能變鳳,蛇能化龍,人若服用,便能成仙升天。葛洪80歲時,最終在廣東羅浮山煉成了太清金液神丹,據說這是丹術的最高境界。傳說他成仙升天后,留下的軀殼仍盤坐在蒲團上,輕盈如紙。
葛洪在學士坪煉丹的史跡頗多。這一帶遺留下來的許多地名都與葛洪密切相關,如大洪山即因“洪”而得名;大茅山則以葛洪煉丹之山命名;還有仙溪、仙人里等地名,均與葛洪有關。至今,學士坪仍保留著葛洪當年煉丹的丹舍、丹井等遺跡。甚至在岔路聚居的葛姓人家,古時也以“仙里名宗”自居。當地一些紀念性文物古跡,如洪廟、靈峰廟等,均供奉著葛洪的塑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