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
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兒科門診
接診的手足口病
和皰疹性咽峽炎患兒
數量明顯增加,
其中最小患兒年僅6個月。
初期易誤診為感冒
家長需警惕
近日,陳女士帶著3歲的女兒來到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兒科門診。“孩子這兩天不愛吃飯,老喊嘴巴痛,身上也出現了好多疹子。”經王滔主任醫師診斷,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
王滔指出,手足口病初期常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因此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普通感冒。等到孩子口唇、手腳、臀部出現皰疹或紅色皮疹時,家長才會警覺。部分患兒口腔粘膜也會出現皰疹,疼痛明顯。
“不僅是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在初期也與普通感冒難以區分,導致很多孩子被延誤治療。”王滔特別強調。他上周接診的一名2歲男童,起初只是發燒,家長按感冒治療一周后,孩子不僅癥狀未緩解,精神狀態也變差,拒絕進食且哭鬧不止,最終確診為皰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VS皰疹性咽峽炎
關鍵區別看皰疹位置
王滔為患兒看診(資料圖)
在門診中,王滔常被家長詢問:“都是嘴巴里長泡,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有啥區別?”
王滔解釋,兩者均由腸道病毒引起,關系密切。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V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皰疹性咽峽炎則多由柯薩奇病毒A組其他型別(如A1-10等)引起。
它們在流行季節(夏秋季為主)、易感人群(5歲以下兒童)和傳播途徑(糞-口、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上高度重合,都具有傳染性強、傳播快、屬于自限性疾病的特點。
兩者的核心區別在于皰疹的分布:皰疹性咽峽炎患者,皰疹僅出現在口腔內(咽峽部);手足口病患者,一定會在手、足、口(有時臀部或全身)出現皮疹/皰疹。
警惕重癥信號
及時就醫是關鍵
王滔提醒,無論手足口病還是皰疹性咽峽炎,最需警惕的是發展為重癥。若患兒出現以下任一情況,務必立即就醫。
●神經系統癥狀:頻繁驚跳(肢體抖動)、眼球震顫。
●循環障礙:四肢發涼、皮膚出現花紋、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2秒(按壓指甲或皮膚后恢復紅潤的時間)。
●呼吸異常:呼吸頻率增快(>40次/分,針對1-5歲兒童)。
不過,家長也無需過度恐慌。王滔表示,絕大多數患兒癥狀較輕,呈自限性,預后良好,通常在7~10天內可完全康復。建議6月齡至5歲兒童接種EV71滅活疫苗(基礎免疫2劑,間隔1個月)。該疫苗對EV71相關手足口病的保護率可達90%,但對其他血清型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無效。
此外在口腔護理上,患兒可使用康復新液含漱(3歲以下可用棉簽蘸取涂抹口腔患處)。避免給孩子進食酸性、過燙或粗糙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在皮疹護理上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皮疹未破潰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若已破潰,可涂抹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
鑒于患兒口腔疼痛,推薦家長給孩子提供高能量、易吞咽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冷藏酸奶(溫度<10℃有輕微鎮痛效果)、嬰兒米粉/米糊、南瓜濃湯、蒸蛋羹、香蕉奶昔。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楊晨聲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