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吳先生在9年前經歷右肺癌手術切除后,左肺一枚“潛伏”結節便成了懸在他心頭的利劍。今年6月復查顯示,結節已增大至15毫米,國文醫院肺結節診療中心專家團隊采用“最優路徑”方案,僅通過一次射頻消融就同步完成病灶清除與病理確診,讓這位高齡患者成功避免開胸手術的創傷風險。這一診療案例,生動詮釋了該中心以多學科協作體系為基石、國際尖端設備為支撐、個體化診療方案為特色的“國文范式”。
“舍近求遠”的進針智慧
為1毫米精準多走10毫米路程
“患者結節緊貼胸膜,最短穿刺路徑僅3厘米,但可能損傷肋間神經。”主診醫生在病例討論會上展示進針路線圖引發團隊深度研判。最終,中心選擇讓患者采用側臥位,從后背“繞行”5厘米的進針路線,這一“舍近求遠”方案雖延長操作距離,卻避開血管和神經叢。
這種“以患者長遠獲益為核心”路徑設計理念,源于中心“三維影像導航系統”:依托NEW FORCE雙源CT提供0.25毫米超薄層掃描,醫生能清晰辨識結節與周圍0.5毫米級細微結構的關系,結合AI算法實時模擬進針軌跡。即便是多發性結節,也能通過變換體位一次性處理。術后病理顯示,吳先生患的是早期肺癌,但無需開胸就完成根治,三天后便康復出院。
多學科“智囊團+特種設備”
讓肺結節無所遁形
作為吉林省首個多學科協作的肺結節診療中心,其集結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6大學科的專家力量。每周三MDT會診中,復雜病例需經歷“六重關卡”:影像科定位“靶點”、呼吸科評估肺功能、病理科預判惡性概率、胸外科制定應急手術預案……據參與會診的醫生介紹,去年一位83歲患者的8毫米結節,正是通過多學科會審發現隱匿性浸潤灶。
硬件配置更顯“特種部隊”實力:256排螺旋CT可捕捉到1毫米磨玻璃結節;射頻消融設備能通過2毫米穿刺針實現80℃精準“灼燒”;冷凍消融技術則為貼近心臟的高危結節提供-196℃“冷凍狙擊”。數據顯示,中心年完成微創介入手術超千例,其中70歲以上高齡患者占比達60%,并發癥發生率低于0.8%。
從“低劑量篩查”到“精準殲滅”
構建全周期肺結節管理閉環
“9年前切右肺要開20厘米的刀口,現在左肺治療連創可貼都不用貼。”吳先生經歷見證技術飛躍。2016年右肺腺癌術后,其左肺1.5cm結節被納入“終身隨訪計劃”,當系統監測到今年結節有增大趨勢后,通過“熱消融+活檢同步技術”,30分鐘內完成診療。低劑量CT篩查服務超1000人,檢出8例早期肺癌均得到及時干預,為老患者建立終身健康檔案,這種“早篩—精查—微創”的閉環模式,正通過肺結節診療中心的惠民措施惠及更多人群。
在這個由多學科專家、智能設備和人性化服務構筑的“生命堡壘”里,越來越多肺結節患者正實現從“談結節色變”到“精準拆彈”的認知轉變。正如院長楊躍所言:“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消滅結節,更是讓每一口呼吸都自由無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