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江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加強古蜀文化探源工作,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博旅游發展,加大文物考古發掘研究闡釋力度,2025年7月1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后強教授率領專家學者專程赴綿陽市鹽亭縣調研嫘祖文化,拜會了當地97歲高齡的古蜀文化研究專家石云龍老人,并互相贈送了學術著作和紀念品。
石云龍生于1928年7月,是四川省鹽亭縣高渠鎮人,長期致力于嫘祖歷史考證和地方文化保護工作,被當地視為“活字典”。2025年5月線裝書局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專著《老子隱意著《山海經》揭開古蜀文明史》,共37萬字(原稿60萬字),540頁。書中專門提到,鹽享縣委宣傳部認為這本書的面世,是鹽亭人民的大喜事,可歌可賀,更可愛,鹽亭應組建老子隱意著《山海經》文化研究會,并與“三星堆”文化結成姊妹園區,開展旅游文化雙日游。李后強與石云龍就《山海經》作者隱意、嫘祖文化的歷史脈絡、史料互證及文旅開發進行了深入探討。石云龍提供了地方性史料和口述傳統,補充了史記有關細節。李后強表示,《山海經》是世界名著,記載了四川盆地的許多故事、史事和地理特征、動植物特點,值得四川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并轉化為文旅發展資源和動力。
李后強一行考察了鹽亭縣老區城劉家橋洞穴、蒙子埡牌坊、巨龍鎮張家壩遺址、嫘祖陵(位于嫘祖鎮青龍山)等,認真研究了嫘祖圣地碑文等遺跡。嫘祖被稱為“華夏之母”,陵墓被譽為“中華女祖第一陵”。李后強提出從“人物關聯互證”視角深化研究,結合黃帝、岐伯等歷史人物與嫘祖的時空聯系,增強鹽亭作為嫘祖故里的歷史可信度。在調研期間,李后強還與鹽亭縣嫘祖研究的地方學者岳定海、王德奎等進行了深度交流。李后強指出,鹽亭縣地方專家是“活態文化載體”,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凸顯古蜀文化重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撐,并且強化了鹽亭作為“華夏母親之都”“世界絲綢之源”的品牌形象。
李后強在調研中強調,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把古蜀文化作為四川核心資源,其保護傳承與創新轉化是關鍵抓手,要整合學術研究與民間智慧,推動嫘祖文化從歷史資源向文旅IP轉化,通過舉辦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持續擴大文化影響力,將嫘祖文化轉化為文旅產業動能。
李后強要求,要依托《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強化古蜀文明遺產的系統保護與學術支撐,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構建“古蜀文明五千年”完整鏈條,深化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獨特性研究。要打造“古蜀文明探源”全域文旅融合體系,聚焦神權祭祀與青銅技藝,展示舊石器時代至聚落文明起源,串聯古蜀生態適應與文明演進。要科技賦能沉浸式體驗,運用AR/VR動態展示古蜀聚落場景,開發“古蜀文明數字地圖”實現虛擬考古與定位導覽,打造“古蜀之夜”光影秀,推動“文旅+百業”全業態創新發展。要以“錦繡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為統領,將古蜀文明納入巴蜀文旅全球推廣計劃,開展“古蜀文明全球巡展”,推出《古蜀文明密碼》紀錄片及動漫影視等產品。
李后強特別強調,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要以古蜀文明為魂、科技賦能為翼、全域業態為體,通過“保護—研究—活化—傳播”全鏈條發力,將古蜀文化資源轉化為世界級文旅IP。此舉不僅呼應“文化強省”目標,更以“一業興百業旺”之勢,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同行調研的領導和學者有李銀昭、韓毅、宋翔及岳定海、莊祥貴、楊林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