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報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包括日韓在內的14個國家發函,對這些國家發出加征關稅威脅,計劃分別對這些國家采取25到40%的關稅。其中日本、韓國為25%,老撾和緬甸為40%。
不過在發出這一威脅后,特朗普又迅速簽署行政令,再次延長關稅生效時間,一直到8月1日。特朗普還對此表示,如果這些國家提高關稅進行回應,那么美國將會在25%的基礎上繼續加征同等關稅。言外之意就是,不許反制否則美國將加大制裁力度。
很明顯,特朗普的這2個動作是一套組合拳,依舊是想通過極限施壓的方式,迫使這些國家主動和美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以改變美國所謂的“貿易失衡”狀態。
對此,日韓兩國也已經作出回應。日首相石破茂表示,日本已經為可能發生的所有關稅情況做好了準備,日本將堅定立場,捍衛自身利益。
韓國總統李在明則表示,與美國的談判很困難,雙方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么,也無法確定是否能在7月8日之前完成談判。
相較于日韓軟趴趴的應對方式。印度似乎選擇了扛起反美大旗,硬氣了起來,表示要從實力和地位出發和美國進行談判。
根據印度媒體《經濟時報》報道,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部長戈亞爾表示,印度將從實力地位出發與美進行談判,不會急于在美國劃定的最后期限之前,簽署不符合印度國家利益的貿易協議。
為了應對美國的施壓,戈亞爾還拋出籌碼稱印度已經和包括澳大利亞、歐洲、英國、阿聯酋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認為這些貿易協定能夠抵消美國加征關稅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戈亞爾還強調印度有能力從實力地位出發和美國談判,印度可以和所有國家進行競爭。
實際上,自特朗普宣布新的關稅政策以來,不管是美國還是印度,都認為雙方是首批能達成協議的國家,但結果卻是出乎雙方意料,美印貿易談判目前正陷入僵局。
原因是印度忽冷忽熱導致政府的談判政策忽軟忽硬,同時也有特朗普政府覺得吃定印度,獅子大開口的因素。印度擔心美國的對等關稅落地,印度將會被加征26%的關稅,所以想要談判。但美國的要求過于苛刻,又導致印度難以接受,被迫采取更強硬的政策,最終結果就是雙方僵持不下。
美國彭博社也對此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報道。在美國和印度的談判中,美國要求印度在農業市場放松監管,允許美國轉基因農產品進入印度,而印度則不愿意犧牲本國農民的利益和美國達成交易。
印度采取了部分妥協的態度,允許美國轉基因農作物進入印度牲畜飼料領域,但無法讓美國滿意,談判陷入膠著狀態。
而在印度國內,莫迪政府正遭受印度國內反對派和農民團體的施壓,反對派政治勢力和農民團體發出警告稱,莫迪不能在與美國的談判中作出過度讓步,允許美國轉基因農作物進入印度,將會嚴重損害印度本土農業利益。
汽車領域也是雙方談判的一個沖突點。美國希望印度做出更大讓步,為美國汽車零部件進入印度市場提供優惠,但印度則認為此舉可能對印度汽車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從這些角度來看,印度扛起反美大旗是內外部壓力下的別無選擇。從印度高官戈亞爾喊出的口號來看,印度似乎也想要學習中國,用強硬手段逼美國妥協,以此成為下一個反美國關稅霸權的國家,而這也契合印度“有聲有色”的大國構想。另外,美國對外一直想從“實力地位出發”與其他國家對話,如今印度拿過來,也算是回旋鏢打到了美國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