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綏德的峁梁溝壑間,滿目青翠,處處皆景。名州鎮龍灣森林公園,早起的人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在這里鍛煉;棗林坪鎮張家畔村陡峭的土石山上,新栽的白皮松迎風挺立;定仙墕鎮后馮家山村近萬只土雞在棗林里覓食;四十里鋪鎮三十寨村兩千畝棗林嫁接上了柳選1號等優良品種……近年來,綏德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積極響應“向深綠進軍”的號召,切實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綠色生態帶來的福利。
站在縣城龍灣森林公園的瞭望塔遠眺,山上泛起層層綠浪,護林員24小時不間斷巡視著周圍的一片片山林。龍灣生態綜合治理區目前森林覆蓋率達80.09%,成為綏德縣城的一道綠色屏障。目前,全縣共設立27名縣級林長、198名鎮級林長、720名村級林長及360名護林員,通過“網格長+林草干部”聯動機制,將全縣劃分為278個責任網格,實現林草資源監管“一網統管”。三級林長開展常規化巡林3.7萬次,護林員全年開展常規化巡林,累計解決侵占林地突出問題67個。
在定仙墕鎮界首村,曾經寸草不生的干石山如今遍布魚鱗坑,每逢雨季,集雨池收集的雨水通過滴灌系統滋養著油松幼苗,成活率從不足40%提升至85% 。為了攻克土石山區造林難題,縣林業部門創新采用“壘石坑客土造林+育林板保墑”技術,在沿黃流域完成坡面綠化3.2萬畝,植被恢復率達96%。
定仙墕鎮借助棗林資源和生態優勢,在王新村、后馮家山村、趙家山村等8個行政村發展林下生態肉雞養殖產業,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增收。“雞吃棗林里的蟲子和雜草,糞便又能給棗林施肥,棗林里還能種植紅蔥、藥材、紅薯等,形成一地多收、綠色循環發展的新業態。”定仙墕鎮鎮長馬璐說。
四十里鋪鎮三十寨村是最早發展紅棗產業的村子之一,因品種退化,紅棗效益大不如前,許多種植棗樹的農戶幾近放棄管護。綏德縣林業局通過實施紅棗低產改造項目,對全村2000多畝低產棗樹進行高接換頭,改良品種。如今,滿山的棗樹郁郁蔥蔥。“以前畝產不到500斤,現在采用高接換頭技術改良品種,預計畝產可達1500斤。”三十寨村黨支部書記安綏利介紹。
2024年,全縣紅棗低產改造2000畝,改良核桃、巴杏2000余畝,發展林下紅薯產業2050余畝和遠志、黃芩、柴胡、芍藥等中藥材5000余畝,林下養鵝12000余只、養雞34000余只,林下經濟整體增收近1000萬元。
“今年全縣將投資5338萬元,重點推進‘三北’六期防護林、沿黃提質增效等4大類9個項目,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等面積6萬多畝,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綠色生態帶來的福利。”綏德縣林業局局長劉振亞說。
來源:榆林日報
編輯 秦學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