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在甘肅兩進兩出,干流流經甘肅913公里,占黃河全長的16.7%;甘肅沿黃流域總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4.3%;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125.2億立方米,超過黃河流域總水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甘南水源涵養區年均向黃河補水64.4億立方米。
“十四五”以來,甘肅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樹牢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彰顯上游作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監測顯示,甘肅黃河干流出境斷面連續9年達到Ⅱ類,黃河流域41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7.56%,黃河流域14條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持續鞏固,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現一河清水送下游。
生態修復,呵護“黃河蓄水池”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補給區,境內有黃河、洮河等多條河流,水源補給量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也被稱為“黃河蓄水池”。
“目前,有80多種3萬多只候鳥在尕海湖棲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負責人洪強強告訴記者,尕海則岔保護區是全國少有、甘肅唯一涵蓋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類型的保護區,也是甘肅唯一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是黃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地,也是青藏高原東端主要的高原濕地和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之一。
目前,尕海湖面面積持續穩定在2700多公頃,蓄洪和調節氣候的能力大幅增強;尕海湖區沼澤濕地的面積恢復到1.2萬多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近年來,隨著尕海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的實施,尕海湖區生態有了明顯改善。
甘南州瑪曲縣是黃河流經甘肅的第一站,也是“黃河九曲”第一曲所在地。近日,當地今年的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種草作業已進入尾聲。瑪曲縣林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馬建云幾乎每天前往歐拉鎮、尼瑪鎮查看草籽播撒、鼠害治理情況。“今年,我們計劃通過實施甘南黃河上游(若爾蓋片區)瑪曲縣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等,完成草原改良84萬畝、黑土灘治理20萬畝,還會開展沙化草原治理、沙化草原和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治理面積將達到132.48萬畝。”馬建云說,隨著各項治理修復工程的實施,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
2021年以來,瑪曲縣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通過實施沙化治理、退化草原治理、無主礦山生態修復、濕地修復、小流域治理、黃河沿岸阻沙林建設等項目,已完成總治理面積63.45萬畝,大幅提升了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能力。從今年開始,新一輪的甘南黃河上游(若爾蓋片區)瑪曲縣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將有效遏制黃河瑪曲沿線水土流失蔓延發展趨勢,對黃河中下游流域生態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實施,當地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6.25萬公頃。2024年,甘南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97.1%,森林面積比2020年增加78.5萬畝,近8年黃河出境流量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
甘肅省林草局副局長龔文鵬介紹,甘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擴綠量、提質量、增總量。通過實施甘南黃河上游、祁連山北麓、隴中隴東等重點區域生態修復項目,近三年,甘肅黃河流域累計開展營造林638.20萬畝,草原種草改良897.38萬畝,分別占該省的60.95%、47.11%,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文化賦能,黃河之濱也很美
蘭州是全國唯一有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近年來,蘭州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挖特色黃河文化資源,深入推進強省會行動,持續擦亮“黃河之濱也很美”的金字招牌。
游客戴上VR眼鏡就能俯瞰黃河、中山橋的壯美,羊皮筏子順流而下的生動畫面……前不久,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蘭州千彩飛翔科技打造的黃河風情線“無人機+VR”全景觀光項目大放異彩。該項目試運營期間,單日體驗量突破千人次,復購率達65%,配套的“無人機主題咖啡館”“VR影像打印”等衍生服務進一步豐富了消費場景。
黃河樓、中山橋、黃河母親雕塑……今年5月25日舉辦的2025蘭州馬拉松比賽賽道串聯起蘭州標志性景觀,特別是白塔山下中山橋段的奔跑場景,被賦予“古今交響”的詩意內涵:跑者的腳步與百年前的絲路駝鈴相呼應,是蘭州文旅的獨特敘事,也成為無數國內外馬拉松跑者眼中的“最美黃河風情線”。
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何威介紹,蘭州馬拉松賽事自2011年創辦以來,不僅提升了城市國際知名度,更帶動了旅游消費升級,許多參賽者賽后選擇深度游覽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品嘗牛肉面等特色美食,實現了從“參賽者”到“游客”的身份轉換。
為全力推動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繁榮發展,近年來,《甘肅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甘肅省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關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甘肅段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先后出臺。同時,甘肅深入實施文旅融合發展戰略,《天水千古秀》《花開臨夏五千年》等一批演藝項目精彩亮相,蘭州老街、臨夏八坊十三巷等一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旅游休閑街區相繼建成,文旅融合新業態更加豐富。
圍繞打造西部旅游大環線重要樞紐站、國家黃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目標定位,蘭州市把城市作為最大的景區來規劃經營,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安全+智慧”的“煙火蘭州”,深入實施文旅服務保障硬件軟件“雙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旅游接待和服務保障能力,打造蘭州黃河IP,構建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保護傳承弘揚文化標識體系。“十四五”以來,截至今年一季度,蘭州市累計接待游客3.18億人次,實現旅游花費總計2365.5億元。
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閆永強表示,將持續挖掘好、研究好、闡釋好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讓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黃河文化故事“火”起來、讓黃河文化旅游“熱”起來、讓沿黃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富”起來。
系統治理,一河清水送下游
白銀市因礦設企、因企設市,是伴隨礦產資源開發而建設的工業城市。10多年前,白銀城區附近38公里長的東大溝,曾是黃河流域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
2012年,白銀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啟動實施。通過對東大溝流域重金屬污染點源進行治理,沿線涉重金屬企業廢水實現達標排放。在此基礎上,白銀市持續建設處置重金屬重度污染底泥及工業廢渣、固化/穩定化處理輕度污染底泥以及清運、平整河道兩側建筑垃圾等項目,有效清除了底泥中的重金屬總量,減少了污染物隨水流擴散遷移的數量,促進了河道周邊生態環境的恢復,保障了黃河水環境安全。
“2019年年底,東大溝治理工程完工后,水體中重金屬污染物濃度較2016年明顯降低。”站在東大溝河道旁的樹蔭下,白銀市生態環境局環科所所長水清川告訴記者,以前這里幾乎寸草不生,近幾年,相關企業持續投入維護工程治理成果,“我們每個月都要做檢測,結果顯示未檢出重金屬污染物”。
近年來,白銀市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在甘肅率先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完成率達到100%。同時,以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為契機,積極推進中央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2021年以來支持的14個項目中,7個已完成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2個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試運行;5個正在加快建設。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甘肅省共有242個總投資84億元的項目納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項目儲備庫,組織實施了276個水污染防治項目,有力推動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2025年,甘肅謀劃人工尾水濕地、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等46個項目共14.88億元,國家提前下達2025年水污染防治資金7.37億元,同比增長1192萬元。
在白銀城區西北的一片山地上,白銀市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再生水資源利用工程項目正在加緊施工,預計近期可以進水,明年開春種植水生植物。“2024年,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后產生1750萬噸再生水,其中有340萬噸用于城區綠化、熱電聯產冷卻用水等。隨著尾水濕地項目的建成,此前未利用的1410萬噸再生水將進一步處理。”白銀給排水集團總工程師韓永剛說,再生水經尾水濕地吸收和降解后,水質將達到Ⅳ類水質標準,預計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92噸、氨氮51.1噸、總磷2.92噸。
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甘肅狠抓重點行業,統籌推進污染綜合治理措施落實。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全省黃河流域34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方面,黃河流域62座縣級及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已完成提標改造59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4%以上;農業農村污染管控方面,全省黃河流域10421個行政村,有3365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32.29%。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白志紅介紹,聚焦重點流域,甘肅切實抓好水生態環境質量管控。生態環境部交辦的5607個排污口,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已完成整治5596個,完成率99.8%。2024年,甘肅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比“十四五”前三年提高3個百分點,較年度目標高出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體。(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趙 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