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百草枯,下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那句“給你后悔的時間,卻不給你活命的機會”了。
作為一款高效“除草神器”,它曾一度被農民視為科技之光,然而,它的發明人李德軍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因此而背上“死亡之水發明者”的惡名,甚至被國家徹底封禁。
那么,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讓百草枯被徹底封禁?李德軍為何又要發明“毒藥”呢?
國產版“百草枯”的誕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作為一個和農業打了幾千年交道的國家,要說中國農民最痛恨的東西,恐怕就要數田間的雜草了。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應對人口增長對糧食供應造成的壓力,農業生產更是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提高糧食產量變得刻不容緩。
然而,雜草與農作物爭奪養分和生存空間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業生產。人工除草不但累而且效率低,關鍵是雜草比莊稼長得還快,只要不除根,它就能一直瘋長。
然而當時國內的除草劑技術相當落后,基本只能依賴進口,然而西方國家嚴格把持技術限制,我們只能花大價錢進口還要看人臉色,這就給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而這種情況困擾了中國整整50年,直到1996年,山東省農藥研究院的李德軍接下了研發除草劑的科研工程。
然而,那個年代一沒有先進設備,二沒有現成資料。于是他只能帶著團隊一頭扎進田里,褲腿上永遠沾著泥。像農民一樣觀察雜草,轉頭又在實驗室里通宵達旦。
而這一干,就是整整八年,直到2004年,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中國的高效除草劑終于問世,并且一經問世就迅速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而李德軍和他的團隊也因此贏得了廣泛的贊譽,百草枯更是被譽為是中國農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從“農藥”到“兇器”
然而,百草枯除了給李德軍帶來了榮耀,同時也帶去了長久的困擾,只因它的毒性實在太強了。即使少量誤服,也能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直至死亡。
更加恐怖的是,百草枯給人考慮的機會,也給人后悔的時間,但唯獨不會給人后悔的機會,它雖然毒性極強且無法逆轉,可它的致死速度卻相當漫長。
因為大部分服用百草枯的人,都是一時想不開,然而百草枯并不會立刻見效,而是一場漫長的煎熬。由于沒有解毒劑,服用之后,肺部因為毒素擴散而不斷纖維化,一天比一天僵硬。
最終,肺部會徹底僵化,像是兩塊被泡爛的絲瓜瓤,那時候人意識還是清醒,卻感覺胸口壓著一塊巨石,拼命想吸氣,卻什么也吸不進來,活活把自己憋死。
而這種巨大的疼痛,人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然而卻只能在絕望和痛苦中,等待著生命的消逝,這個過程雖然只有幾天或者十幾天,但是對于中毒者而言,每一秒都是無比難熬。
作為發明者的李德軍當然是知道這東西有多毒的,于是他想盡辦法設置了三道防線:染成墨綠色,看著就難以下咽;加入臭味劑,讓人聞一下就想吐;摻上催吐劑,喝了讓人就想吐。
然而,李德軍終究還是低估了人性的復雜和現實的殘酷,這三道防線,實際上就是不堪一擊。
被喝到停產的“百草枯”
面對服用“百草枯”自殺事件的大量出現,不光李德軍的心中充滿了難過甚至愧疚。
社會各界也開始想方設法的去解決這種可怖的安全問題,但可惜各種手段的效果都不明顯,最終只好還是從生產源頭上下功夫。
2014年7月,我國撤銷了“百草枯”水劑登記和生產許可,兩年后又停止水劑在中國的銷售和使用。
曾經在農業生產上大放異彩的“百草枯”就這樣被輕生者“喝”到了停產、停售的結局。2020年9月,我國進一步對其作出限制,完全禁止“百草枯”可溶膠劑在中國境內的銷售和使用。
在這些嚴格的限制措施出臺之后,國內因服用“百草枯”而中毒死亡的人數的確得到了大幅降低,但是卻也并沒有完全消失。
由于在許多農村家庭中還殘存、保留著為數不少的“百草枯”,再加上一些唯利是圖的“小作坊”也開始非法生產、銷售類似的農藥,所以近年來,因服用“百草枯”中毒的案例仍然屢見不鮮。
據報道,2021年10月份,在河南駐馬店一個13歲的女孩,因為與同學發生沖突,而一氣之下喝下了半瓶“百草枯”。
事發后,她的父母雖然及時發現了女兒的不對勁并且將其送到了醫院搶救,但是一切還是來不及了。
在眾多專家會診之后,女孩的器官還是在中毒后第四天開始惡化,據她的父母所言,女孩的肺部更是“一小時一變”,慘狀讓人觸目驚心。
最終,這位小女孩在痛苦中不幸逝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3歲。
另外,還有一些不法之徒也盯上了“百草枯”。同一年,河北邢臺的一位18歲女生,因為家庭糾紛而遭到了姐夫的投毒,所用的毒藥正是這種“百草枯”。
雖然在經過肺部移植手術后,這名女生的病情出現了奇跡般的好轉,保住了性命,但是仍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并且花費掉了百萬元的高昂治療費用。
無知、沖動、絕望、怨毒……這些復雜的人性,把百草枯推上了“魔鬼”的神壇。
而那個發明了中國百草枯的男人,李德軍,從此背上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鎖。他聽完一場關于百草枯中毒的醫學講座,兩天吃不下飯,內心滿是自責與刺痛。
他只想為農民除掉地里的雜草,卻萬萬沒想到,這東西最終除掉的是人。
如今,他早已轉投更安全、更環保的農藥研發。他還牽頭成立了基金會,用盡自己的力量,去彌補那些曾被百草枯傷害的家庭。
他的實驗室里,還珍藏著當年的實驗記錄本。扉頁上那句“為農民減負,為糧食增產”的初心,依然清晰。只是現在看來,字字千鈞。
結語
李德軍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研究也可能有負面效果,但關鍵是當發現問題時,要敢于承擔責任,努力彌補,而這種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
面對科技發展中的類似困境,我們該如何在造福人類和防范風險之間尋找平衡?這個問題恐怕值得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琢磨琢磨。
畢竟科技是為了服務人類,而不是傷害人類。讓我們用智慧和愛心,駕馭科技的力量,讓它成為我們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潛在的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