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
太和縣稅鎮鎮鄒橋村的村民們
正在上演一場“摸金”大戲
——他們尋找的不是黃金
而是被譽為“地下黃金”的金蟬
不起眼的小金蟬
在這里成了帶動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每天晚上干三四個小時,
能掙幾十塊錢,
既增收又鍛煉了身體!”
村民徐起告訴記者
在他身后
十幾位村民正提著水桶穿梭林間
動作嫻熟地收集著
剛從土里鉆出的金蟬
這種俗稱“知了猴”的小生物,因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市場需求持續增高,如今在鄒橋村創造了大效益。
鄒橋村村黨總支書記范彩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市場價1.1元一只,訂單都排到5天以后,完全是供不應求!”今年村里金蟬產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林間效益節節攀升。
走進鄒橋村的養殖基地,會發現這里的林地別有洞天:地下養金蟬,地面跑著土雞和大白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
“林間雜草、樹上昆蟲
是禽類的天然飼料,
禽類糞便又肥沃了土壤,
柳樹長得更好了。”
范彩俠介紹
這種“立體種養”模式
讓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經濟效益成倍增長
稅鎮鎮黨委委員郭曉晗補充說:
“這種近自然的生產方式,
既綠色環保,
又能產出健康產品。”
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鄒橋村的金蟬產業不斷升級。今年新增40多畝養殖面積,建起了標準化沖洗車間和儲存冷庫,還注冊了專利商標,設計了專屬包裝。一只小金蟬,正在完成從農產品到品牌商品的華麗轉身。
“我們鼓勵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實現‘高矮結合’‘以短養長’‘一地多收’。”郭曉晗表示,這種模式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提升了綜合收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
小小知了猴
成鄉村致富大產業
你有拿手電筒
找“知了猴”的經歷嗎
評論區聊聊
通訊員 | 謝蘇萍
編 輯 | 王東強
審 核 | 張凱培 任秉文
來 源 | 阜陽新聞聯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