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與高濕交織,皮膚濕疹也進入高發期。作為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濕疹不僅帶來皮膚瘙癢、紅斑、滲出等不適,還可能反復發作影響生活質量。
濕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為什么在夏季高發?
1、高溫環境:汗液分泌增多,汗液中的鹽分、代謝廢物都會刺激皮膚,破壞皮膚屏障。另外熱的環境利于細菌、真菌滋生。
2、紫外線照射:強烈的陽光照射可能誘發或加重某些類型的濕疹。
3、接觸過敏原/刺激物:夏季接觸防曬霜、驅蚊液、昆蟲、花粉、塵螨等的機會增多。
濕疹的癢可謂是奇癢難忍——那鉆心的、劇烈的、連綿不絕、此起彼伏的癢。這種癢,比疼痛還讓人煩躁和抓狂,吃不好、睡不著,身上都是撓過的痕跡。
各類藥膏涂好了又犯,犯了又好,無法根除。
中醫藥在防治皮膚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其中就蘊藏著治濕疹的解方。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皮膚科專家丘保潤表示,在中醫理論中,濕疹的發病與風、濕、熱邪侵襲,以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1.濕熱蘊膚型(急性期)
表現:皮膚潮紅、丘疹、水皰、糜爛滲出,劇烈瘙癢,舌紅苔黃膩。
病因:飲食不節(如辛辣、油膩)、外感濕熱之邪。
2.脾虛濕蘊型(亞急性期)
表現:皮膚淡紅、少量滲液、瘙癢反復,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淡胖有齒痕。
病因:脾胃虛弱,運化水濕能力下降。
3.血虛風燥型(慢性期)
表現:皮膚干燥、肥厚、脫屑,瘙癢夜間加重,舌淡苔薄白。
病因:久病耗傷陰血,肌膚失養。
濕疹怎么治療好得快?用什么藥?
1. 內治法:辨證用藥
根據不同類型,中醫采用不同方劑調理:
濕熱蘊膚型: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等)清熱利濕。
脾虛濕蘊型:除濕胃苓湯(蒼術、白術、茯苓等)健脾祛濕。
血虛風燥型: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等)養血潤燥。
2. 外治法:中藥外洗/外敷
急性期(滲液多):黃柏、苦參、馬齒莧煎水濕敷,清熱收斂。
慢性期(干燥瘙癢):紫草油、青黛膏外涂,潤膚止癢。
濕有內外之別。
夏秋時節,酷暑當令,暑濕郁蒸彌漫空間,人處氣交之中,或幼兒不知乘涼避暑,貪玩于烈日之下,或坐臥于濕地之上,或嬉戲于水洼之中,或嬰兒流涎、尿水浸漬都可發生此病,此外濕也;
若飲食調理失當,過食生冷、瓜果,或恣進涼水冰棍,脾土受困,水濕不運,濕郁熱蒸而發病,此內濕也。
本病以濕邪為主,而又有兼挾風、火、熱、毒等邪發病的不同,還有病變重在肺脾,或重在肝膽之異。
也有不因風熱濕毒發病,而感受風寒邪氣發疹瘙癢者。
醫案
患者,男,35歲。
初診:患者手掌上長了小水泡樣皰疹,癢得是撓心撓肺,越抓滋水橫流,所流之處又長新的皰疹,為了避免感染其他地方,便忍住不敢抓撓,也是痛苦不堪。
刻診: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手掌水皰、糜爛、滲出、瘙癢;
診斷:脾虛濕盛,濕熱蘊結
治則:健脾化濕,清熱利濕
外用方:
蒼耳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百部,土槿皮,白鮮皮,黃柏,蒼術各15g,枯礬6g
制法:將上述藥材共研成粗末,用布袋裝好。
用法:加水3000毫升,煮沸20分鐘后待溫,用于浸泡或濕敷患處。每次使用20-30分鐘,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內服方:
太子參15g,陳皮15g,茯苓20g,麩炒白術20g,生甘草6g,當歸10g,炒蒺藜15g,川牛膝10g,地膚子30g,麩炒蒼術10g,薏苡仁30g,生黃柏10g,白花蛇舌草15g
效果:
3天后,手上濕疹水泡絕大部分消失,光潔,不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