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百年來,荔枝成為嶺南經典文化符號,為嶺南乃至中國的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荔”量。即日起,南都、N視頻推出《廣東荔枝的全球口碑》專題報道,深入探尋荔枝如何借助不同載體跨越時空、出海傳播,滿足世界對東方、對中國的好奇與想象,又怎樣在當下“甜”出新高度。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一座廣繡屏風中,各種姿態的鳥兒嬉戲于荔枝樹之間。這座源自清代的外銷品,曾漂洋過海抵達英國,后被廣州收藏家王恒花費二十余萬元競買回來。
“當時航海之路動輒耗時數月,外國人想把荔枝鮮果帶回家并不現實,所以買下了荔枝繡品作為珍藏。”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譚展鵬說起背后的淵源。
時值荔枝季,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來到博物館、廣繡傳承人工作室看到,荔枝元素被應用于廣繡之中,經年累月的積淀下,不僅針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達到惟妙惟肖的境界,還成為外事贈禮,廣受國際友人熱捧,再次印證了荔枝作為嶺南文化符號的獨特魅力。
佛山順德一家工藝品公司生產的廣繡大披肩《荔枝牡丹》,曾出口至遙遠的西班牙,買家無不贊嘆于廣繡針法對荔枝果皮肌理的絕美呈現。公司總經理鄭茵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我們希望把這種嶺南佳果介紹給更多海外消費者,推動帶有更多廣東元素的產品走向世界。”
出口至西班牙的廣繡大披肩《荔枝牡丹》。受訪者供圖
用針法為荔枝“保鮮”
屏心以黑緞為地,以五色絲線繡制孔雀、長尾雉、鸚鵡、喜鵲、仙鶴等祥禽,鳥兒嬉戲于荔枝樹之間。
這座廣繡黑緞繡花鳥圖酸枝雕竹紋貔貅座插屏出自清代,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由收藏家王恒捐贈。
屏風上的荔枝樹。南都記者 韋娟明 攝
王恒向南都記者回憶,這座插屏大約是八九年前委托朋友從英國競買回來的,“這種大型的屏風比較稀有,它原是一個英國家庭的藏品,當時我朋友知道對方要出售這個屏風,雙方談好價格后,賣家又后悔了”。盡管拍賣價高于原來的價格,王恒還是難以割愛,花了20多萬元人民幣買下來,并空運回廣州。
“18、19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藝術品興趣濃厚,雖然當地也有刺繡,但不如廣繡這般精美。”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還有一幅出自清代的廣繡百鳥圖掛飾,同樣系王恒捐贈。
在廣繡百鳥圖掛飾中,鳥兒棲息在荔枝樹上。受訪者供圖
這件廣繡作品構圖飽滿,針工嚴謹,針法多樣。色彩清秀淡雅,色系過渡相對柔和。整體圖案表現出自然界的繁榮祥和,鳥兒棲息在荔枝樹和鮮花之間,非常熱鬧,既刻畫了自然界生物的和諧生活,也有對幸福生活充滿期盼的含義。
“這幅作品是一位收藏家從美國競買回來的,又轉手賣給了我。”王恒以前認為廣繡作品都是大紅大綠的,但這件廣繡百鳥圖掛飾顛覆了他的看法,“花鳥的刺繡非常逼真生動,特別是鳥雀的羽毛針工非常精細”。
譚展鵬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他和母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創作出眾多荔枝廣繡作品,包括《荔香濃》《掛綠蟬鳴》《吉荔圖》等,用藝術將荔枝帶向全世界。
他向南都記者介紹了上述兩幅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作品背后的歷史淵源。“以前形容廣繡的色彩有兩種說法,分別是威彩、淡彩,其中威彩的顏色非常強烈。時間久了褪色后,呈現出奶茶色,當中的荔枝如果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出來。”
數百年前,外國人漂洋過海來到廣州這個通商口岸。“他們很向往這里的生活,也希望把這里的東西帶回去給家人看看。荔枝作為本地特產,當時較為小眾,而航海之路動輒耗時幾個月或者幾年,將鮮果帶回家并不現實,所以他們便買下了荔枝繡品。”譚展鵬說,荔枝成為了廣東的一種文化符號,被應用到衣服、披肩、屏風等之中,被傳播到海外。
廣州市博物館的一件藏品也佐證了這一觀點。
黑紅漆描金人物紋披肩盒。受訪者供圖
2022年,廣州市博物館曾展出一件清代的黑紅漆描金人物紋披肩盒。副館長朱曉秋告訴南都記者,盒蓋面正中為紅漆描金海棠形開光庭院人物紋,背底正中繪有人物花卉紋,并有橢圓形開光,買家購買后可根據自身需要繪畫紋章或商標。花形開光外繪16個圓形小開光,繪有牡丹、蓮花、荔枝等花果。
朱曉秋說起,在西班牙的劇院、酒館、街頭,總少不了弗拉門戈舞者身披“馬尼拉大披肩”,舞步生風。“馬尼拉大披肩”是西班牙女性鐘愛的服飾之一,也是西班牙國粹、世界級非遺弗拉門戈舞蹈的傳統特色之一,上面精美的刺繡正是源自廣繡。
“這個披肩盒,正是外商定制用于收納展示馬尼拉大披肩的包裝套盒,其設計融合中西,展現了廣州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創新精神。”朱曉秋說道。
外事贈禮驚艷世界
實際上,廣繡的海外淵源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
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介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她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
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后,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了英國,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廣繡的發展,使廣繡名揚海外。
廣繡上的荔枝元素雖然有跡可循,但早期并未得到大規模應用,用譚展鵬的話來說,原因是它太難繡了,“很難生動地還原”。
南都記者在譚展鵬的工作室看到,如今的荔枝刺繡與清朝外銷品中的樣式截然不同。
“以前,繡工模仿國畫進行創作,實際上畫畫與刺繡的辛苦程度為1:1000,刺繡更是一筆千針,從濃到淡,從密到疏……如果付出這么多心血只是為了模仿國畫,那為何不直接買國畫?”譚展鵬認為,廣繡要有自己的本體語言,“即刺繡本身的技法和表現方式,要抓住這四個字拼命下功夫”。
他說,一幅成功的荔枝繡品,必須做到連果農都承認其是荔枝,“如果逢人都要解釋這是荔枝,那說明還不夠像”。
《紅荔鸚鵡》。南都記者 韋娟明 攝
他向南都記者展示了一幅由母親陳少芳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的廣繡作品《紅荔鸚鵡》,一只鸚鵡立于荔枝樹枝頭,荔枝顆顆飽滿,果皮紋路清晰。“當中運用了流傳千年的技法——留水路,保留了荔枝皮的質感,還采用了國畫的高染法,使荔枝變得立體起來,這是巨大的突破。”
隨著時間的推移,荔枝刺繡還融入了反光、背光、高光等技法,明暗交接、虛實結合,不僅形象變得更加立體,果實看起來也更加鮮活了,甚至還有裸眼3D的效果。
譚展鵬的作品。南都記者 韋娟明 攝
“我信奉的原則是‘做一米寬、一萬米深’,不斷探索荔枝的繡法,爭取在這個行業里做到最好,研究得更加超前,為廣繡創造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譚展鵬說道。
為何執著于繡荔枝?他說,荔枝本身有“紅紅火火、大吉大利”的寓意,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擁有獨特的魅力。
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張敬文向南都記者提起,日本北海道博物館有一幅名為《嶺南紅荔》的廣繡作品。
日本北海道博物館中的廣繡作品《嶺南紅荔》。受訪者供圖
這幅作品的右下角擺著一塊小牌子介紹了它的來源:2006年4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贈送。據此,日本的游客對廣繡有了更多的認識。
張敬文從業多年,他表示,早在2003年,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就希望推出具有嶺南特色的禮品,荔枝與紅棉成為重點開發題材。“比如,2004年,許熾光、梁桂開等大師創作的經典作品《紅荔白鵝》,改良了荔枝繡法,使其更生動,也推動荔枝成為廣繡熱門題材。”
在他看來,荔枝寓意“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紅紅火火”,且粵語中“荔枝”諧音“勵志”,象征積極意義,“無論是作為外事贈禮或是個人心意,都是很好的選擇”。
“嶺南特產”產業化出海
譚展鵬的手機里至今仍保存著一張11年前的報紙照片,與2014中國廣州(新塘)國際牛仔文化節有關。
彼時,一件壓軸出場的女式牛仔褲,拍出100萬元的全場最高價。這件牛仔褲由陳少芳親自帶頭操刀,運用獨創的絲線色彩構成法一針一線繡畫出代表廣東增城的掛綠荔枝。
據報道,時任珠江投資項目計劃運營管理師蘇健儀,拍下了這件“荔枝牛仔褲”,“無論是工藝還是設計都是最頂級的!100萬元非常值得!”蘇健儀希望通過此舉支持新塘牛仔產業的發展,“更希望新塘牛仔品牌能走向世界,擁有國際地位”。
“上世紀60年代之前,廣繡幾乎都是作為商品交易,之后變成了交流互贈的禮物,到上世紀80年代,刺繡被印刷取代之后,基本上就沒有生意了。”譚展鵬告訴南都記者,近年來,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廣繡回歸到服裝等產品中去。
例如這件拍賣價為100萬元的“荔枝牛仔褲”,為了讓國際展會中的外國人更容易接受,當中還運用了大量的施華洛世奇水晶。最終十幾名繡工耗時約兩個月才完成,“因為牛仔褲是有彈性的,所以連針法都要改,讓它有回旋的余地”。
佛山市順德區富德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廣繡大披肩,銷往世界各地。公司總經理鄭茵告訴南都記者,帶有廣繡元素的馬尼拉大披肩,一貫以花鳥圖為主。荔枝雖然并非外銷西班牙的廣繡大披肩的常用題材,但由于西班牙市場對廣繡大披肩的需求由來已久,“因此在上千花鳥題材披肩款式中,偶爾出現水果,會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廣繡作品《荔枝牡丹》。受訪者供圖
這家公司的廣繡作品《荔枝牡丹》于2006年6月完成設計,2007年9月完成第一張樣板的制作。
鄭茵回憶,最開始被設計進入大披肩的水果是葡萄和石榴,后來融入了草莓和桑葚等元素。“而這一次,設計師大膽嘗試把一百顆相當于實物大小的荔枝融入到廣繡大披肩里,希望把這種嶺南佳果介紹給更多海外消費者認識。”
她還記得,產品推出市場后,買家無不贊嘆于廣繡針法尤其是“留水路”對荔枝果皮肌理的絕美呈現,再加上雙面線繡工藝,這款精品級的廣繡大披肩獲得了西班牙客戶的認可。
鄭茵向南都記者表示,公司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粵繡(廣繡)保護單位,希望攜帶著更多廣東元素的產品能夠走向世界。
廣繡擺件《嶺南紅荔》。受訪者供圖
張敬文則向南都記者提起,“我們公司和廣州的日資公司有業務往來,他們的日本員工在回國之前便會來我們這里選購廣繡掛件、擺件。我記得之前就有兩位日本友人,因為喜歡廣繡工藝,購買了一些工藝品,其中包括帶有荔枝圖案的”。
他希望,搭載著荔枝圖案的擺件能夠跨越山海,提升廣繡在國際上的認知度,持續推動非遺文化出海。
《廣東荔枝的全球口碑》專題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韋娟明 周敏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