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法國視為驕傲、收獲多國訂單的 “陣風” 戰機,在 2025 年印巴邊境沖突中折戟,故障傳聞不斷,甚至陷 “被擊落” 疑云。
法國將責任轉向外部因素,稱中國搞輿論戰,中國國防部則直言其應正視自身問題。
這款明星戰機為何跌落神壇,法國的指責背后,是單純甩鍋還是另有隱情?
實戰打了折扣,明星機型跌下神壇
曾經訂單破 530 架的 “空中王牌”,為何一場邊境沖突就讓其口碑崩塌?
“陣風”戰機是法國人引以為傲的空中王牌。
2015年之后,印度、埃及、卡塔爾、希臘紛紛下單,訂單數輕松突破530架。
每一架,標價不菲;每一簽,都是法國軍工的榮耀時刻。
可惜,榮耀不能靠宣傳維持,得靠實戰撐腰。
2025年5月那場印巴邊境沖突,成了“陣風”的分水嶺。
印巴邊境沖突中,“陣風”執行高空偵察任務時多次出現航電系統失靈,返航后地面檢測顯示發動機葉片有異常磨損。
這些消息在社交平臺上瘋傳,印度方面三緘其口,法國方面對此高度關注。
“我們希望參與調查。”法國方面多次試探性地對新德里表達意愿,換來的卻是印度冷冰冰的拒絕。
一邊是戰機掉鏈子,一邊是客戶閉口不談,法國軍方的窘迫,可想而知。
這事兒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譽危機。
“信息戰”?情報部門提前放風
戰機實戰拉胯,法國不查原因反而甩鍋中國,這場 “輿論戰” 背后藏著怎樣的算計?
2025年7月13日,在法國軍方總參謀部的新聞發布廳里,布克哈德將軍罕見地對中國發出公開指責。
布克哈德的發言,看似突然,其實是法國“輿論戰”的高潮。
早在幾個月前,法國情報系統就已經向部分媒體“吹風”了:中國正在通過輿論戰打擊“陣風”品牌,尤其是在中東和東南亞市場。
《費加羅報》《觀點報》先后發文,批評中國軍事媒體“放大”印巴沖突中“陣風”的負面表現,甚至使用了“持續操控輿論”這樣的措辭。
這波操作,聽起來像是反擊,實質上是一種“借題發揮”,當實戰表現說不過去,那就從輿論找臺階。
這一操作本質上是轉移對自身產品問題的關注。
法國的邏輯很簡單:中國戰機崛起,搶了生意;“陣風”失利,肯定是對方在背后搞事。
可這邏輯,真禁得起市場檢驗嗎?
中國國防部回應:干脆利落,不帶情緒
面對法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只用兩句話回應,卻直接點破了問題的核心?
面對法國指責,中國一句話戳破關鍵。
吳謙發言人當天就回應了:“中方從未干涉他國軍售事務,法方的相關指責毫無根據。”
這句“不干涉”,不是簡單的否認,而是表態:你有問題,別往外甩鍋。
吳謙還提到,法國應正視自身產品的技術問題。
這句聽起來平靜,但實際上打在點子上。
你戰機賣不出去,不是因為別人嘴碎,而是因為別人不信你了。
有意思的是,法國軍方內部其實也知道真問題在哪兒。
“陣風”背鍋?印度操作方式惹爭議
是戰機本身不行,還是印度用錯了地方?法國的 “兩難” 背后,藏著軍售合作的致命矛盾。
據法國《回聲報》援引軍方匿名人士消息,印度空軍在部署“陣風”時頻繁將其安排在高原機場執行復雜任務,尤其是夜航與惡劣氣象條件下的持續多架次出動。
這操作,怎么看都不是“陣風”最擅長的領域。
法國技術團隊曾建議印度減少高風險出勤,別拿戰機當“萬能兵器”用。
可建議被無視。
更糟的是,墜毀數據、故障詳情,法國一無所知。
印度方面干脆一句“國家安全”,把所有數據鎖死。
于是法國陷入兩難:是機子不行,還是客戶不會用?
沒有數據,無法說服市場;沒法說服市場,軍售自然就會縮水。
另起爐灶?中國戰機模式贏得發展中國家
同樣是賣戰機,為何中國能讓多國排隊下單?這一 “打包模式” 到底比法國強在哪?
就在法國愁眉苦臉時,中國戰機正在悄悄鋪開市場。
殲-10CE、L-15等型號,2024年以來陸續列裝尼日利亞、安哥拉、緬甸、老撾等發展中國家空軍。
不僅是“飛機賣出去”,更是“全套打包”,包括訓練、維護、指揮系統一應俱全。
尼日利亞空軍接收殲 - 10CE 后,中國團隊提供了 3 個月的實戰化訓練,配套交付 4 套地面維護設備,使戰機出勤率達到 90% 以上。
這種思路,和法國的“整機賣出、維修另算”模式截然不同,客戶當然更喜歡后者。
在東南亞與北非市場,不少國家對“陣風”望而卻步,轉頭卻在中國展臺前排起長隊。
這不是巧合,而是趨勢。
法國軍工內部會議:高端路線走不通了
訂單暴跌倒逼法國反思,“陣風” 的高端配置為何成了 “累贅”?市場需求早已給出答案。
2025年6月,法國國防工業聯合會在巴黎召開年會,核心議題之一:“陣風”戰機銷售困境。
會上,很多與會代表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太過于追求高端,而忽視了市場真實需求?
“陣風”戰機配置確實高,可是高到客戶負擔不起、維護不了,反而成了“累贅”。
國防事務委員會隨后發布簡報,建議對“陣風”F4版本進行“區域定制”,降低成本、簡化維護。
這意味著法國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老路走不通了。
市場信心崩塌,法國焦慮甩鍋
客戶要求 “先試飛半年再買”,法國軍工的尊嚴被按在地上摩擦,甩鍋中國能解決問題嗎?
在市場層面,“陣風”的表現已經引發連鎖效應。
多國暫停談判、延遲采購,法國軍工企業壓力山大。
最令人無奈的是:已有國家提出要“試用期”機制,先試飛半年,再決定是否購買。
這對法國軍工而言是顯著挑戰。
于是,“輿論甩鍋”成了唯一可用的武器,指責中國、放大“信息戰”,看似強勢,實則無奈。
可輿論塑造不了市場,尤其是在軍火這種“看重實戰”的領域。
2025 年‘陣風’新增訂單較 2024 年下降 60%,埃及原定 12 架的采購計劃已暫停談判。
軍售場,不靠嘴皮子,靠真本事
法國對‘陣風’銷量下滑的歸因,答案早已寫在市場選擇里
“陣風” 戰機跌落神壇,源于實戰折戟與信譽危機。
法國將銷量下滑歸咎于中國輿論戰,實則是自身產品適配性不足、商業模式僵化的暴露。
中國戰機憑 “全套服務” 贏得市場,恰是對需求的精準回應。
法國的指責不過是焦慮下的甩鍋,其內部已意識到高端路線的弊端。
顯然,“陣風” 遇冷并非中國之過,而是市場對實戰性能與服務模式的理性選擇,答案早已寫在客戶的選擇里。
你認為軍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杜文龍2025-07-13法國急了!軍方高層公開指責中國,“陣風”戰機真的賣不動了?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