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琳華
ID | BMR2004
2025年5月1日起,《住宅項目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整合28項現行標準的綜合性強制性規范。它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升級,更是對居住需求變遷、行業發展轉型需要及國家美好生活導向的精準回應,加上即將出臺的《“好房子”建設指南》,將逐步引領我國住宅建設邁入“好房子”的新時代。
隨著城鎮化率突破65%以及房地產行業數十年高速發展,我國已基本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市場需求重心從“剛需”轉向“改善”。消費者對居住舒適度、健康性、智能化的要求顯著提升,但既有住宅普遍存在品質偏低、綠色智能化和適老化不足等問題,與新需求形成尖銳矛盾。《規范》通過提高層高(≥3米)、強制電梯配置(4層及以上)、強化隔音(分戶墻隔聲量≥50分貝)、陽臺護欄高度增加等系統性硬性指標提升居住舒適度;將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徑流控制等納入強制條款,綠色智慧化從“附加項”變為“標配”,引導住宅向綠色低碳轉型;AI時代,光纖入戶、智能家居管線預埋有利于實現居住空間與智慧城市互聯;《規范》還首次系統性強化適老化設計(如無障礙通道、擔架電梯),為老齡化社會提供居住保障。
過去高周轉模式下,房企過度依賴規模擴張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如遇市場下行就容易深陷“價格戰”。在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的新形勢下,市場要求重新劃定品質底線,淘汰低質供給,倒逼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設計優化提升競爭力。《規范》實施后,住宅建造成本預計增長8%~12%,對房企的資金實力與技術儲備提出更高要求,有實力的企業可通過模塊化設計平衡成本,中小房企如果可以打造小而精的產品,也能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房企需進一步強化用戶思維,聚焦細分市場需求,如針對老齡化趨勢開發適老化戶型;針對年輕群體集成智能家居系統,打造“科技住宅”標簽;建設超低能耗建筑、光伏一體化外墻等,契合政策與消費者環保訴求。同時,房企要從“高杠桿”向“高質量”模式轉型;發展代建業務,輸出品牌與管理經驗,拓展輕資產業務;將物業服務前置,參與社區智慧化改造,形成“開發+運營”閉環,增強客戶黏性,實現全周期服務。長遠看,優質供給將推動市場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當前,中國住宅建設正重構行業價值邏輯。從“底線合規”邁向“品質優先”的新階段,通過政策杠桿引導資源向高品質供給傾斜,推動房企從“規模競賽”轉向“質量深耕”,最終形成“政策引導需求—需求倒逼供給—供給升級激發需求”的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能否將規范要求轉化為差異化產品力,將成為房企生存的關鍵。
(鄒琳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