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這一肥胖新標準,似乎受到了挑戰......
來源 | “醫脈通內分泌科”微信公眾號
約一年前的2024年7月5日,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ASO)于《自然醫學》雜志發表題為《一種用于成人肥胖癥的診斷、分期及治療的新框架》(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文章,將肥胖重新定義為:
1.體重指數(BMI)≥30 kg/m2
2.BMI≥25 kg/m2且腰高比(即腰圍身高比,WHtR)≥0.5,同時伴有任何與肥胖相關的醫學、功能、心理損害或并發癥。
在這一新定義下,部分原本屬于超重的人群被劃分到肥胖范疇。
然而,時隔一年,這一肥胖新標準,似乎受到了挑戰......
2025年7月8日,《內科學年鑒》(AIM)發表的一篇題為《歐洲肥胖研究協會關于肥胖癥新框架定義的啟示:肥胖癥的患病率及其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的研究表明:
那些之前根據傳統標準BMI(25 至<30 kg/m2之間)被認定為超重,而現在根據EASO的框架被認定為肥胖的人(即BMI≥25 kg/m2且腰高比≥0.5,同時伴有任何與肥胖相關的醫學、功能、心理損害或并發癥):
1.確實比“體重正常且沒有合并癥”人群的死亡風險更高。
2.但對比“體重正常但伴有合并癥”人群,并沒有更高的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新的EASO框架可能相比傳統BMI定義提供了一種更敏感的肥胖診斷工具,但目前尚不確定這些新識別出的肥胖成年人,是否能像傳統治療試驗中包含的肥胖人群那樣從肥胖治療中獲得類似的益處。
新研究,挑戰新定義!
《內科學年鑒》文章指出,肥胖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其診斷和管理一直是醫學界的重點研究領域。傳統上,肥胖主要通過BMI來定義,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未能充分考慮身體成分、脂肪分布以及相關臨床并發癥等因素。近年來,EASO提出了一個新的肥胖定義框架,該框架不僅結合了BMI之外的人體測量學指標,還納入了臨床并發癥的考量。然而,這一新框架尚未經過充分驗證。
該研究采用了橫斷面和縱向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數據來源于1999年至2018年的NHANES調查,并與死亡率數據進行了鏈接。研究對象為美國18至79歲的成人代表樣本,共計44,030名參與者。研究中,肥胖的定義既包括傳統的BMI分類,也涵蓋了EASO的新定義框架,通過對比兩種定義下的肥胖流行率及相關并發癥的分布情況,進一步分析肥胖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根據EASO的新定義,有18.8%原本僅通過BMI被歸類為超重的成年人現在被重新定義為肥胖人群(persons with obesity,PWO)。
在全因死亡率方面,新識別出的PWO與正常體重人群相比,死亡風險相似(HR 0.98,95%CI 0.87~1.10),而BMI在30 kg/m2及以上的人群死亡風險更高(HR為1.19,CI為1.08至1.32)。
當與沒有重大并發癥的正常體重人群相比時,新識別的PWO死亡風險更高(HR 1.50,95%CI 1.20~1.88),但這一風險并沒有高過那些“正常體重但已經存在并發癥”的人群(HR 1.74,95%CI 1.34~2.22)。
此外,無論是根據EASO新框架還是傳統BMI定義,肥胖人群的死亡風險都高于超重人群。在新識別的PWO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包括高血壓(79.9%)、關節炎(33.2%)、糖尿病(15.6%)和心血管疾病(10.5%)。
總之,研究人員指出,新的EASO框架可能相比傳統BMI定義提供了一種更敏感的肥胖診斷工具,但目前尚不確定這些新識別出的肥胖成年人,是否能像傳統治療試驗中包含的肥胖人群那樣從肥胖治療中獲得類似的益處。
EASO肥胖管理框架回顧
obesity
有關肥胖癥診斷、分期及治療的28項建議
表1 有關肥胖癥診斷、分期及治療的28項建議
超越單一BMI的肥胖新定義
文章指出,肥胖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體內脂肪異常或過度積累,對健康構成威脅。然而,長期以來,肥胖的診斷和管理主要依賴于單一的BMI指標,忽略了脂肪分布、功能障礙以及其他并發癥的影響。這種現狀促使EASO提出了一個新的診斷、分期和管理肥胖的框架,以更好地將肥胖視為一種基于基于脂肪組織過多引起的慢性疾病(ABCD)進行管理。
新框架提出了一個更全面的肥胖診斷標準,不僅包括BMI,還結合了脂肪分布和健康影響的評估。具體而言,診斷肥胖應基于兩個主要方面:
人體指標
包括BMI≥30 kg/m2或BMI≥25 kg/m2且腰高比(WtHR)≥0.5,以識別高風險脂肪積累。
臨床評估
除了人體測量學指標外,還需評估脂肪積累對健康的當前和潛在影響,包括醫學、功能和心理領域的損害或并發癥。
此外,新框架還強調了腹部脂肪積累的重要性,認為即使在BMI低于傳統肥胖閾值的情況下,腹部脂肪的增加也可能導致健康風險。因此,對于BMI在25-30 kg/m2之間且腰高比≥0.5的個體,如果存在任何肥胖相關的醫學、功能或心理損害或并發癥,也應被診斷為肥胖。
肥胖新定義帶來的管理策略改變
新框架提出了一個多層次的肥胖管理策略,強調肥胖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需要長期的多學科管理。主要的治療支柱包括:
行為改變
包括營養療法、增加身體活動、減輕壓力和改善睡眠,適用于所有肥胖患者。
心理治療
針對肥胖相關心理問題,如抑郁癥狀和進食行為障礙。
藥物治療
根據官方說明書,對于BMI≥30 kg/m2或BMI≥27 kg/m2且患有肥胖相關疾病或并發癥的患者,可將減肥藥物作為行為調整的輔助手段。對于歐洲成年群體,若 BMI ≥ 25 kg/m2、腰高比 > 0.5 且存在醫療、功能或心理障礙或并發癥,也應考慮使用減肥藥物。
減重手術
對于BMI≥40 kg/m2,或BMI≥35 kg/m2且伴有肥胖相關疾病或并發癥,或BMI≥30 kg/m2且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考慮代謝/減重手術。
此外,新框架還強調了個性化治療目標的重要性。治療目標不僅包括減重,還應涵蓋預防、解決或改善肥胖相關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心理健康、增強身體和社會功能等方面。治療目標應在治療開始時設定,并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可用治療方案、可能的副作用和風險以及患者偏好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Busetto, L., Dicker, D., Frühbeck, G. et al.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Nat Med 30, 2395–2399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095-3
[2]Dicker, D., Karpati, T., Promislow, S., & Reges, O. (2025). Imp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s New Framework Definition of Obesity: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https://doi.org/10.7326/ANNALS-24-02547
責編|Zelda Atai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25歲女孩腹痛、便血,連醫生都差點沒想到“幕后黑手”居然是……丨醫起推理吧
老年患者PCI術后腦梗,醫方因并發癥處理不到位被判擔責50%!如何規避PCI相關醫療風險?丨醫眼看法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