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福彩杯”2025無錫網絡創益項目征集展示活動在南尖公園舉辦了首場路演會。
五個網絡創益項目主理人從公益服務方向、項目受益人群、網絡創業的發展思路等多個側面進行講述,展現出無錫公益項目根植于本土、網絡上創新、精準服務于百姓等諸多特征。
整場路演會聽下來,深切地感受到熱心公益的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的真情實意,他們在助老、幫困、文旅等多個方面為解決某些社會問題作了諸多有益嘗試,也帶來了一些思考。
01.
服務對象能否“逆襲”?
長期以來,鄉村老人經常被考慮成許多公益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在許多人看來,他們是需要接受幫助的人群,似乎跟參與公益項目搭不上邊。
但公益是什么?
為什么要做公益?
公益行為的本質,是一種利他行為,是用個人的一點點微光照亮別人,是源于個人的道德自覺;同時又是用這點微光照耀自己,普渡大眾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所以,有過公益體驗的人總感覺到做成一件公益的事情,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幸福感,會給自己點贊,一些正面的評價。
正因為這樣,如果在公益活動中能完成鄉村老人的“逆襲”,把他們從服務對象的角色轉變成“鄉村公益老人”,有沒有這種可能?
這樣的一個思考題擺在了執行《“宛”霞煥彩·“山”蘊福澤——宛山村雙線賦能助老體系實踐項目》的主理人面前,新吳區愛萌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小伙伴們想到了建立“以老助老”低齡老人志愿團隊,為這些鄉村老人開展講座及志愿培訓,依托本村“唐朝古剎”“明代石塔”等在地古跡,在跟老人建立起更多信任和情感鏈接后,鼓勵他們參與在地文化宣傳,通過“宛山老人講宛山故事”,增強在地文化對老年居民的榮耀感與幸福感。
這樣,鄉村老人就不再是被動接受公益服務的對象,在公益互動中,他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找到了他們傳播在地優秀文化的使命,這種公益嘗試實現了價值再造、文化賦能。
02.
公益項目如何入戶、進社會?
公益是一種付出,每一種付出都期待一份收獲,哪怕是一個笑臉,哪怕是被幫困的人有一點點的進步。
幾個公益項目主理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最讓公益團隊的成員依依不舍的,就是那些曾經幫助到的那些人。甚至好多年過去了,那些和公益團隊一起面對挑戰、戰勝困難的一幕幕場景,往往會成為公益人士能夠堅守公益事業的一種精神支柱。
那么問題來了,就拿《同樂拾遺共建幸福家園·幫大齡心智障礙者推開家門》項目來說吧,幫困公益團隊——景陶文化館在這傳播非遺及賦能弱勢群體過程中,開始階段是想幫困一群特殊人群,這群已過九年制義務教育又無法進入殘疾人之家機構的14-18歲的心智障礙者,這些人只能呆在家里且無法跟社會融合,導致他的各項技能的退化。經過一段時間幫困,給這些心智障礙青年提供一個制作陶藝工藝品的職前培訓和職業教育,他們發現受助的人都有潛力,但公益項目要堅持下去的話,就要獲得要這些家庭必要的支持。
公益項目要入戶,需要獲得家庭成員的正面鼓勵。公益項目還要進社會,需要社會層面擺脫歧視等等。公益內容延伸了,如何說服一個家庭讓心智障礙成年人去嘗試非遺制作,如何避免來自方方面面的非議等等。一個技能培訓方面的非遺傳承公益項目,就擴展成一個“家庭夢想課堂”,一個心理加油站。
03.
可持續發展的公益項目有多難?
公益項目要投入,不僅是人力、資金,還需要投入諸多專業資源。讓孤獨癥患者家庭走出困境,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士參與;讓無錫本土的紅色建筑實現掌上游覽,需要投入數字資源的創建。如果公益項目沒有造血功能,那么公益項目有可能就僅僅是“盆景化”的展示而已,很難長期服務于公眾。
堅持了十三年的微天使公益項目創始人王宇就從偏遠地區的孩子夢想讀書的訴求中找到了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從給孩子們捐書捐衣物開始,逐步發展成一個個小區核酸小屋改造成的都市里的公益驛站,既要實現遠方孩子上學的夢想,又通過文明積分的方式讓小區里的普通居民可以在做點微公益的同時,獲得一點點激勵。
這樣的公益項目要堅持下去,其實非常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在公益微光下,志愿服務人群、街道社區等政府部門、物業管理部門、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捐助等等,這股公益正能量要足夠強大,才能匯聚成社會的愛流,不斷溫暖到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