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慶陽的黃土高原上,一場農業革命正悄然進行。當地探索出的 "種、養、菌" 互融共生的 "三元雙向" 現代循環農業模式,打破了傳統農業的線性思維,構建起 "從土地中來,回土地中去" 的閉環系統。
這一模式的核心,是對農業 "廢棄物" 的認知革新。過去被視為負擔的玉米稈、果枝、菌渣、畜禽糞便,如今都成了寶貴資源。慶陽市每年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約 1100 萬噸,秸稈、果枝、菌渣年利用率超 92%。通過 "種 — 養 — 菌 — 肥 — 飼" 一體化產業鏈,資源在系統內循環增值:玉米稈、蘋果枝化作菌棒基質,禽畜糞便轉化為有機肥,菌渣經處理后回歸農田,形成完美閉環。
這不僅破解了農村環境難題,更創造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當地建立有機肥加工廠,年處理菌渣及畜禽糞污 2.7 萬噸,既解決了 "秸稈圍村"" 糞污遍地 " 的困擾,又讓廢棄物產生額外價值。
科技賦能推動著農民身份的轉型。在慶陽的農業園區,傳統農民正變身掌握現代技術的 "新農人"。他們操作精密儀器、監控物聯網系統、管理自動化生產線,從 "看天吃飯" 轉向科學種植。LED 生物補光燈、液體菌種技術等科技的應用,讓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如液體菌種技術使菌絲生長周期縮短一周,既提升了產量,也讓農民技能與收入同步增長。
"三元雙向" 模式更重構了農業產業鏈,破解了傳統農業價值鏈過短的痛點。從種植養殖到菌類培育、精深加工再到外貿出口,形成完整價值網絡。當地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 58%,食用菌出口產值突破 10 億。通過 "吃干用盡" 理念,農產品從原料到高附加值產品不斷升級,菌渣等廢棄物又反哺農田,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還推動農產品從本地市場邁向國際市場。
這一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啟示:農業可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通過 "土地租金 + 勞務報酬 + 入股分紅" 等機制,帶動農民增收;基于本地資源的 "內生式發展",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協同的可持續機制;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機械化,更是產業生態的重構。
慶陽的探索,為中國農業在資源環境約束下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展現了黃土高原上農業轉型的獨特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