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收茭白
7月14日清晨,在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朝擺村種植大戶方仁廣的茭白田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翠綠的劍葉在微風中輕輕舒展,晶瑩的水珠順著葉片滾落,數十名農戶腰間系著竹簍,在齊腰深的水田里麻利地采收茭白,剝開碧葉的瞬間,乳白的茭肉泛著瑩潤的光澤,預示著又是一個豐收的好日子。
方仁廣是朝擺村茭白種植大戶,他正在田間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工人們采收,今年是他種植茭白的第五個年頭了。自從投身茭白種植以來,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已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面積有36畝,今年預計產量達12萬斤左右,產值約25萬元。
“這一兜能收五斤多呢!”務工群眾劉秀英直起腰,抹了把額頭的汗,看著竹簍里已經堆成小山的茭白,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腳下的這片水田,幾年前還是種植傳統農業水稻,產出微薄。如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改種茭白后,僅務工收入就讓她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每年能多掙兩萬多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村民打包茭白裝車
在連片茭白田的另一處,來自惠水縣的班榮亮正專注地采收茭白。他是被朝擺村蓬勃發展的茭白產業吸引而來,在這里務工,每個月能有6000元的收入。“沒想到這茭白不僅長得好,還能給我們帶來這么穩定的收入,真是來對地方了。”班榮亮笑著說道。
上午10點左右,采收的茭白被陸續運到村里的分揀中心。朝擺村村支書羅廷貴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心中感慨萬千。羅廷貴介紹,2019年12月,朝擺村開始發展茭白產業,當時種植面積600畝,如今已有6年,總面積達到了1700畝。
“我們的茭白產業帶動了村里 67戶農戶參與種植,其中包括13戶脫貧戶和監測戶。”羅廷貴自豪地說,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87萬元,按照今年的長勢、氣候和價格來看,村集體收入預計能突破100萬元。
相較于傳統種植的水稻,茭白的效益高出很多。羅廷貴算了一筆賬:種植傳統農業水稻,除去各種成本,一畝產值800元,而茭白一畝純收入接近4000元,差不多翻了5倍。
羅廷貴說:“發展茭白產業,不僅可以解決土地撂荒、沒人種地問題,還帶動了本地勞動力就業,每年能提供就業崗位450~500個,務工費達300萬元。同時,還為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帶來了機會,讓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逐步減少。”
朝擺村茭白喜獲豐收
如今,朝擺村茭白產業在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的600畝發展到了1700畝。“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把茭白產業做好、做大、做強,讓這片土地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讓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羅廷貴說。
朝擺村茭白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全縣茭白種植版圖上的生動縮影。據了解,目前長順茭白種植面積已達5000畝,依托適宜的氣候條件和科學的種植管理,今年預計產量將突破8800噸,預計收入3900萬元。朝擺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規模化的種植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產量,更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條,像朝擺村這樣的茭白種植重點區域在全縣還有核子村、四寨村等分布。
從務工群眾的增收,到外來務工人員的吸納,再到種植大戶的豐收喜悅,以及村集體收入的節節攀升,長順縣的茭白產業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村民們的增收路,正帶動越來越多農戶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讓 “綠色茭白” 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張亮眼名片。
(侯博文 唐浩寧|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