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雨季變幻莫測,時而是狂風驟雨,時而又細雨如絲,時而則氤氳如幕。
慶陽,這座位于黃土高原上的城市,就這樣在雨水的沖刷之中,被喚醒了沉睡千年的記憶,揭開了五千年中軸線上那神秘而深邃的文明密碼。
一條軸線貫穿古今
站在南佐遺址的夯土臺保護棧道上,腳下5000年前的“九臺圍合”格局在黃土層中若隱若現。
參加田野考古實習的隴東學院大三學生牛婷,正蹲在一塊“探方”里,小心翼翼地用手鏟“刮面”,判斷“探方”內的遺跡現象,每一次刮面動作都帶著對歷史的敬畏。
不遠處,另外幾名學生也在各自負責的“探方”內忙碌著,畫線、找邊、測量、繪圖,他們用手中的工具,在土層中探尋著慶陽文明脈搏的古老印記。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后官寨鎮南佐村,距今5000年前后,是這一時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都邑性聚落之一。
經考古初步確認,南佐遺址總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九臺”及其環壕所圍繞空間是該聚落的核心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其核心區位于聚落中心,“九臺”東西兩側各有四臺對稱分布,核心區、殿堂、大火壇、中門構成中心院落中軸線,總體構成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層層遞進的封閉式格局。
考古學界依據近年來眾多遺址發掘,并結合歷史研究得出“黃土高原應該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重要發源地”這一最新結論。
“遺址核心區中軸對稱、布局嚴整,而且出土的禮器相對集中,充分說明當時存在非常大的社會組織調動能力和公共權力,以及等級森嚴的階級秩序和禮制。”西峰區南佐遺址文物保護所所長李小科說。
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擇中而立的殿堂、對稱嚴整的中軸線布局,是中華文明最早的都城規劃雛形,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
業內人士認為,從南佐遺址中軸線布局折射出來的建中立極、中正和合、以中為尊的思想觀念,不僅具有典型的中華文明標識意義,更揭示了黃土高原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就要走進它的博物館。在慶陽市博物館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過往。那些精美的陶器、玉器,每一處紋路、每一種造型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審美。
慶陽市博物館講解員趙倩正帶著一群參觀者,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南佐遺址也出土了非常高等級的石器,陶器和碳化谷物的標本,各位可以看到上面這排透明瓶裝黑色的,就是碳化水稻和碳化谷物,從這些谷物的出土就證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慶陽大地上就已經開始種植谷物了,那么再次說明慶陽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她的聲音輕柔卻有力,仿佛能將人們帶回到那個遙遠的時代。
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朱江鴻帶著學子們暑期實踐的第一站,就是走進慶陽市博物館,真切地感受慶陽文明的魅力與傳承。
“慶陽的歷史非常悠久,沒想到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陶器,也沒有想到這里還能種植水稻,這對我們今后幾天的實踐作業有很大啟發和參考價值。”看著館內的文物,朱江鴻眼中滿是興奮與期待。
文脈傳承生生不息
“中”與“和”的思想精髓,在慶陽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沉淀、傳承,深深融入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與精神世界。
慶陽的民俗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文明的夜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香包刺繡,飽含著民間藝人的智慧與情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道情皮影戲,用生動的表演傳承著歷史的記憶,賦予古老故事新的文化內涵。
這些文化瑰寶,是慶陽文明密碼中的重要篇章,承載著這座城市的靈魂與精神。
今天,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針一線勾勒香包時,無論是剪紙的對稱花紋,還是香包左右平衡的刺繡紋理,都在無形中遵循著“中正對稱”的美學法則。她們其實是在用指尖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今年55歲的趙麗珺是西峰區后官寨鎮趙咀村人,從“熱愛”到“傳承”,在香包民俗文化產業這條路上,她堅守了23年。
“小時候,奶奶在炕頭繡香包、做鞋墊、剪窗花,我就趴在一旁看,從那時候起,心里就種下了傳承的念頭。”慶陽香包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麗珺說。
為保證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趙麗珺一直堅持手繡,并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原料采購、生產工序、填充物選擇及圖案設計都親力親為。
從小作坊到大公司,一路走來,她設計的原創香包達300余種,改進和優化香包360余種。2025年,公司純收入達到30萬元,帶動周邊千余名婦女實現增收。
“作為一個傳承人,把傳統技法保留下來的同時,還要發揮余力在拓展針法上繼續鉆研,讓年輕人掌握更多的技藝,她們后面的路子就會走得更寬。”趙麗珺說。
以“城市脊梁”見未來
中軸線所蘊含的文明密碼,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遠古與現代緊密相連。
5000年后,我們依然能從這條中軸線上,找到文明傳承的清晰脈絡。如今,它化作這座城市的“脊梁”,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與未來。
2009年,慶陽市新版城市規劃提出“兩軸、兩心、五區”的城市空間布局,形成“八縱十三橫”的路網。西峰區岐黃大道至南北大街這條城市中軸線,不僅串聯起城市的各個功能區,更將古老的文明基因注入到了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中軸線東側,數創產業園閃耀著科技之光;西側以海綿綠地為中心的生態廊道蜿蜒如綠脈;中央和諧廣場上的青銅紋飾與周圍的玻璃幕墻交相輝映。城市建筑群落沿著中軸線有序排列,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近年來,圍繞城市發展主軸線,老城區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新城區搭建城市路網骨架。以產城融合為導向,形成南部石化工業園區、北部清潔能源工業園區和‘東數西算’數字產業園區的產業布局。”西峰區住建局副局長雷小康說,到2035年,西峰區將形成“一主兩副、雙軸三區、一環多廊”的城市發展格局。
如今,依托這條中軸線所蘊含的文化力量,慶陽市加快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步伐。在科技與創新的驅動下,中軸線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區域,實現交通智能化、能源綠色化、管理數字化。同時,以中軸線為紐帶,加強與周邊城市的交流與合作,打造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讓慶陽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慶陽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