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時候是1975年,對比今天的中國,我們看到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僅是有了很多高樓大廈,而且人們的精神面貌,科學技術等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多新的進展,我很高興看到這么多可喜的變化。”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回憶了自己1975年首次來到中國的經歷,對中國五十年來取得的巨大發展表達了贊許。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終身成就獎得主丁肇中、朱棣文、戴維·格羅斯、羅伯特·塔揚、森重文等數學、物理、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科學家紛紛表示,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基礎科學發展,推動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與長足進步,對此次參加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并榮獲科學家最高獎項深感榮幸,希望能借此機會與各國學者增進對話交流、促進國際合作。
7月13日,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大會現場頒發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諾貝爾獎丁肇中、朱棣文、戴維·格羅斯,圖靈獎得主羅伯特·塔揚,菲爾茲獎得主森重文以及大會主席、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出席媒體見面會。
丘成桐在發言中指出,盡管國際學術交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但中國科學家始終敞開懷抱歡迎各國同行。丘成桐介紹了本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獎項評選的兩大創新亮點,一是將物理評獎范圍由理論物理擴大到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并舉,二是信息科學和工程方向評選范圍進一步拓展,包括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更多交叉領域。
羅伯特·塔揚就科技與人文學科的融合發展發表見解,強調教育不應制造學科之間的割裂,科學家應了解人文學科,文學家也應理解科學思維,才能共同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戴維·格羅斯表示,自己經常前往中國各地與青年學者以及中學生進行交流,深切的感受到了他們對于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的濃厚興趣和熱情,希望他們能夠把興趣保持下去,才能避免在AI時代被機器取代。
朱棣文談到自己近年來在原子物理學、生物物理學等領域持續鉆研,以及參與指導能源政策制定的經歷。他始終致力于解決氣候變化、能源短缺等全球性問題。朱棣文指出,公眾理解科學、參與科學對于解決氣候挑戰等環境挑戰至關重要,作為科學家有責任發出聲音并呼吁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發起設立,已成功舉辦過兩屆,主題為“聚焦基礎科學,引領人類未來”。大會將舉辦500余場學術會議,涉及基礎科學各個分支,以及與各學科的交叉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理論前沿方向。大會還著力構建青年科學人才培養體系,策劃了大中學生參與的科普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