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期在國際上飽受關注,主要是老大哥美國,對小弟日本毫不留情的下了狠手,這也讓日本開始在貿易上對美國逐漸失去信任。
然而美國沒料到,他在對日本施壓后,日本反而開始對中國釋放友好信號,在近期中日外長見面時,日本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還表示將認真對待歷史。
那么,除此之外日本外相在與王毅見面時還說了些什么?日本真的會變嗎?
美國關稅大棒壓境,日本急了
要說日本為何突然“叛逆”,得先看看美國大哥是怎么把它逼上梁山的。特朗普那句“我們把日本慣壞了”,聽著像家常抱怨,實則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抽醒了裝睡的日本人。
過去幾十年,日本在美國的屋檐下低頭,安全靠人“罩著”,經濟上自然要時常“放血”意思一下。從《廣場協議》被一刀捅進泡沫經濟的深淵,到后來數不清的貿易摩擦,日本總是那個鞠躬認栽的角色。
可這次不一樣了。美國揮舞的關稅大棒,不再是敲打一下那么簡單,而是明晃晃地要扎進日本經濟的動脈,進行長期、持續的抽血。
7月8日,特朗普突然發函要求日本從8月1日起進口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消息一出,日本政壇炸開了鍋。 石破茂當天緊急召開對策會議,直言美方決定“令人遺憾”,還派自民黨政調會長小野寺五典公開罵美國“無禮”。
日本媒體爆料,日本談判團隊被美國3人組耍得團團轉。財政部、商務部、貿易代表互相扯皮,東京根本找不到談判對手。
日本汽車產業成了這場關稅戰的“重災區”。 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汽車137萬輛,占對美出口總額的34%,背后牽著560萬日本人的飯碗。
石破茂政府放話“絕不退讓”,甚至把參議院選舉的選情押上去:如果妥協,執政聯盟可能丟掉國會過半席位。 民調顯示,62%的日本民眾支持硬扛美國,只有22%的人還信得過特朗普政府。
隱忍多年的牌,終于到了攤開的時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日本敢跟美國叫板,除了被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逼的太狠,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手里,已經悄悄攢了幾張能讓華盛頓肉疼的牌。
作為美國最大的債主之一,日本手里攥著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它的存在像一枚金融炸彈。真到了撕破臉的那天,日本哪怕只是象征性地拋售一小部分,都足以在華爾街掀起一場風暴。
另外,還有“稀土牌”,前陣子中國一管制稀土出口,美國就急得上躥下跳,這個弱點,日本人看得一清二楚。
日本反應很快,轉頭就跟美國大談“稀土供應鏈合作”,嘴上說是幫忙,心里卻盤算著另一筆賬。這張牌,平時是合作的橄欖枝,關鍵時刻,就能變成卡住對方脖子的手。
最后,是扎根在美國的日本企業。諸如豐田、本田這些巨頭,每年在美國創造的就業崗位和稅收,是地方政府實實在在的政績。萬一把他們逼急了,票倉、就業也會跟著不穩。
對華示好,日本動了真格?
有意思的是,日本在美國那兒受了氣,轉而把目光轉向東邊。近來日本對華示好的頻率和深度,都堪稱罕見。
前首相帶頭呼吁正視歷史、加強合作,這還只是“前菜”。真正的“主菜”,是日本外相親口作出的承諾。
他在與中方會面時,不僅重申了在臺灣問題上恪守《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更主動提了一句“將認真對待歷史”。
這六個字,在80年前那個敏感年份的背景下說出來,分量千鈞。要知道,不久前日本官方還在玩文字游戲,聲稱聯合聲明“不具法律約束力”。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堪稱外交舞臺上的“地震”。
日本人當然不是突然良心發現。美國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中國這個龐大穩定、近在咫尺的市場,就成了必須抓住的救生筏。
無論是急需銷路的水產品,還是其他各行各業,與中國合作,是止損,更是謀求未來的最優解。
美國的“印太戰略”出現裂縫
事實上,巖屋毅的表態看似突然,實則早有預兆。2025年3月,日本民間團體“歷史真相之友會”聯合127名學者,聯名要求政府正視南京大屠殺。
東京大學教授加藤陽子甚至在NHK節目中公開說:“教科書里不提強征慰安婦,是日本教育界的恥辱。”這些聲音推動日本社會重新審視歷史,石破茂政府不得不調整策略。
中國這邊, 文旅部數據顯示,2024年赴日中國游客恢復至疫情前80%,他們在京都、奈良的消費直接拉動當地GDP增長1.2%。
日本旅游業協會會長高橋廣行直言:“中國游客就是日本經濟的救命稻草,歷史問題再鬧下去,誰還來旅游? ”
而隨著中日關系的巧妙轉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布局也開始晃動。 原本計劃拉攏日韓建“半導體包圍圈”,現在韓國猶豫、日本搖擺,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急得跳腳。
日本政壇出現“親華派”聲音。 立憲民主黨議員山尾志櫻里公開質疑:“跟著美國混,日本半導體產業遲早被中國碾壓。”
中國也沒閑著。 青島港新增兩條日本直航航線,寧波舟山港和橫濱港啟動“綠色能源走廊”計劃。
日本雅虎論壇上,有網民留言:“中國港口效率比美國高3倍,不合作吃虧的是自己。 ”甚至美軍駐日基地附近的便利店,開始賣中國產充電寶和無人機配件——這些商品以前根本進不了日本市場。
是幡然醒悟,還是又一次權宜之計?
總之,眼下這場美日貿易戰、加上中日高層會晤,像是一場超級大戲開幕。日本的選邊與表態,不只是一次歷史性的外交表演,更是全球大格局動蕩中的一個小縮影。
別人家操心自家的鍋碗瓢盆,我們卻得錙銖必較地思量,如何借力打力,守住底線,爭取主動。
世事雖難全如愿,好在歷史的齒輪只要不斷向前,就總會留下一道嶄新的軌跡。
未來的中日關系會走向何方?
未敢妄斷,但只要各自都能夠從歷史中真正吸取教訓,走穩當下每一步,哪怕艱難曲折,也是向著更平等、更有尊嚴的新關系邁進。
鑼鼓才敲響,大戲剛開場,一切尚未落幕,懸念還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