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①明末清初“南瓜壺”
②清代“宜興窯紫砂胎綠地粉彩描金瓜棱執壺”
③清代“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
④明代“宜興窯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
⑤清代“鏤刻梅花圓壺”
⑥紫砂壺蓋頂的獅鈕裝飾
⑦清代“宜興胎琺瑯五彩四季花卉方壺”
【藝匠中國】
在我國工藝美術的歷史長河中,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材質和精湛的工藝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并在明清時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貌。
水果花卉、飛禽走獸、山川樓閣、人物故事、吉祥紋樣……明清時期紫砂壺的裝飾題材可謂包羅萬象,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其裝飾手法來看,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體系,即能夠展現紫砂天然色澤與質感優勢的材料裝飾,通過雕刻或泥塑技法凸顯空間妙趣的刻塑裝飾,以及以琺瑯彩、粉彩、漆繪、泥繪、描金等工藝為代表的彩繪裝飾。這些裝飾手法的表現形式與風格各不相同,生動展現出明清紫砂壺裝飾藝術的多元發展與豐富內涵。
1 雅韻天成的材料裝飾
材料是器物的立身之本,紫砂泥作為紫砂壺制作的根基,其豐富的色澤無疑為一把壺的優雅韻致提供了先決條件。
紫砂泥產于古生代泥盆紀末期沉積形成的泥盆系地層,由于礦層所在地域、成分及狀態的差異,促成了其顏色的豐富多變。紫砂陶的原料泥包括紫泥、綠泥、紅泥三大類,三大原料泥又可細分為多種,如紫泥中的天青泥,其原礦色澤為青色,燒成后呈黯肝色;紅泥中的蘭山朱泥,因含有大量氧化鐵,故燒成后呈朱紅色;段泥是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燒成后顯土黃色或淡黃色。此等豐富的泥料,加之人為淘洗、配泥和燒制等因素的影響,還能產生更加細微的色澤差異,進而成就了紫砂壺色彩的千變萬化。明清時期最為常見的壺色有瓦色、栗色、梨凍色、松花色、豆碧色、輕赭色、淡墨色、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葵黃等,每種色澤都呈現出自然天成的質樸內斂之美,彰顯了古樸典雅、溫潤含蓄的東方氣韻。
在此基礎上,匠人們對紫砂原礦材質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原本色澤典雅的紫砂壺增添了豐富的肌理。其中,由明代制壺名匠時大彬創制的調砂、鋪砂工藝頗具代表性。調砂指在紫砂泥中摻雜碙砂并揉勻,使得所制茗壺的內外壁均呈現粗陶般的顆粒感;鋪砂則是將碙砂直接按壓在已經拍打好的泥片上,使顆粒感只存在于茗壺外壁。添加碙砂的方式和比例可能對壺壁的均勻度產生細微影響,所以兩種裝飾手法都需要工匠擁有豐富的經驗,且擅用泥性。此二法成就了晚明紫砂壺質樸古雅的審美特征,影響著彼時的諸多名家名作。如陳仲美所作“三瓣盉形壺”和陳子畦所作“南瓜壺”(圖①),均采用了調砂工藝,器物表面顆粒感十足,豐富的肌理與紫砂的天然色澤相映成趣,粗中有細,平中見奇,讓茗壺沉穩內斂的氣質得以生動展現。
2 妙趣橫生的刻塑裝飾
如果說別具一格的色澤與質感為明清時期紫砂壺奠定了審美基調,那么豐富的刻塑技法則成為表現紛繁裝飾題材的主要手段。這一時期的紫砂壺常見的刻塑裝飾有圓雕、浮雕、鏤刻、印花、貼花、銘刻等。匠人們通過巧奪天工的細節塑造和對空間層次的精準把握,造就了茗壺上妙趣橫生的立體藝術景觀。
壺鈕是紫砂壺蓋頂端的重要部件,其體積雖小,卻在造型設計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清代中期是紫砂壺對外貿易發展極為繁盛的時期,出現了各類以刻塑技法裝飾的壺鈕,如花卉鈕、瓜果鈕、金蟾鈕、龍鈕、魚鈕、鹿鈕、獅鈕等。其中獅鈕(圖⑥)最為常見,造型可謂千姿百態,有仰首踩球的、低首戲球的、扭頭抱球的、匍匐觀球的等等。這類壺鈕通常以圓雕、鏤刻手法制作,匠人們窮其工藝塑造出百獸之王的威武與靈動,只為借茗壺寄托“獅子滾繡球,好運在后頭”的吉祥祝愿。
與壺鈕相較,壺身的刻塑裝飾則更為豐富多樣,圓雕、貼花皆為典型技法。如德國茨溫格宮陶瓷博物館藏“貼花歲寒三友壺”,工匠以圓雕手法模擬松枝、梅枝造型制作壺柄、壺鈕,并將深淺不一的褐色、紅色泥片制成松針、竹葉、梅花造型貼于壺腹、壺蓋,形成獨具美感的貼花裝飾。壺嘴則以雙色點綴,擬湘妃竹質感,竹葉的靈動、松針的蒼勁、梅瓣的奇艷凝于一壺之上,盡顯生機與天趣。
雕漆工藝又稱剔紅,在紫砂器上的應用并不多見,而以名匠時大彬所制紫砂器為漆器胎骨者,可見故宮博物院藏晚明“宜興窯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圖④)。此壺為方體、圓口,通體髹紅漆,四面開光,內刻“松蔭品茗”與“高士對談”場景,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明朝末年,宮廷特有的雕漆工藝已無人能繼,直至乾隆時期才得以在宮廷中再現,此件紫砂胎雕漆壺無疑為這類風格的雕漆作品提供了斷代的參照依據。
3 雍容典雅的彩繪裝飾
紫砂壺的彩繪裝飾興于清代中期,包含琺瑯彩、漆繪、粉彩和清代后期的藍彩、泥繪等,盡顯東西方工藝的融合之貌,給人以斑斕奪目、富貴天成的審美感受。
彩繪裝飾絕非簡單的紋樣描繪,而是材料與技藝的多維碰撞。其中,頗為經典的琺瑯彩是康熙年間創燒的釉上彩瓷器裝飾技法,后雍正帝著造辦處研發出本土原料,由此掀起了獨具意韻的紫砂壺琺瑯彩裝飾新風。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宜興胎琺瑯五彩四季花卉方壺”(圖⑦),壺腹四面采用堆料工藝繪制牡丹、荷花、秋葵、梅花,并點綴海棠、雛菊與之相襯,花瓣模擬國畫的暈染效果,層層漸變,葉脈勾勒富于變化,與四方壺挺拔的身形剛柔相濟,傳達出“花開富貴”的美好寓意。
流行于雍正時期的漆繪描金與漆繪描紅工藝同樣極具魅力。試看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圖③),整壺髹黑漆,壺身四面以金線、紅線相疊加的方式繪山水樓閣、煙云飛鳥,既有沉穩厚重之韻,又不乏雍容華貴之感。近景與遠景中的建筑隔水相望、遙相輝映,彰顯出氣韻流轉的構景之思。
乾隆時期,盛行以粉彩工藝裝飾紫砂壺,點染和套色的手法凸顯了宮廷茗壺的雍容格調。故宮博物院藏有“宜興窯紫砂胎綠地粉彩描金瓜棱執壺”(圖②)一對,其制作工序是先在宜興燒制內胎,進呈宮廷后再由造辦處加工,茗壺通體以金線勾勒蓮花、蝙蝠、牡丹、雜寶紋、如意云紋,并點綴紅、黃、青地粉彩。蝙蝠與云紋的組合寓意“洪福齊天”,蓮花與雜寶紋的搭配則象征“福壽安康,生生不息”。
待粉彩傳入民間后,其裝飾內容更為豐富,并在外銷壺中發展出藍彩裝飾,即以含有氧化鈷的釉料配方與二次燒成技術,創造出藍中閃翠的獨特視覺效果,為茗壺帶來清雅的氣質。直至晚清,泥繪工藝的出現為紫砂壺彩繪裝飾增添了新的語言。匠人執筆以泥漿為墨,以壺為卷,勾勒山水亭榭,寥寥數筆盡顯文人畫意。泥漿入胎后經窯火淬煉與壺體渾然相融,形成獨特的“泥中水墨”效果,既延續了紫砂器“素器為骨,裝飾點睛”的傳統,又將文人畫的寫意精神注入器皿,使其成為可握于掌心的藝術圖卷。
明清時期,藝匠們憑借爐火純青的裝飾技藝和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為紫砂茗壺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力量。一雙巧手,于方寸之間構建起一個承載詩、書、畫、印的微觀世界,不僅彰顯出我國傳統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大國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
(作者:向瑾,系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