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后臺給我留言:“我從沒指望孩子多拔尖,就盼著他能健康、善良,有份擔當就夠了。可這些東西到底怎么看呢?有時候真分不清,他是年紀還小不懂事,還是我教得哪里出了問題。”
我太懂這份心情了。為人父母的,總在孩子的一言一行里反復琢磨:他把玩具藏起來不給同伴玩,是孩童的占有欲,還是不夠友善?犯錯后低著頭不說話,是膽怯不敢承認,還是缺乏擔當?那些模糊的瞬間,像細密的網,纏得人心里發慌 —— 既怕錯怪了孩子的天真,又怕錯過了該引導的時機,這份糾結里,藏著多少小心翼翼的牽掛。
作為家長,我們不是等孩子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才開心,也不是非要他門門滿分才安心。
但你心里也會隱隱想問一句:
“我這孩子,養得還行嗎?”
這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問題。
我見過太多父母,費盡心思報班、打雞血、買資料,轉身卻連孩子的情緒都讀不懂,孩子一點點變化也察覺不到,錯過了太多育兒關鍵窗口期。
還有,你們看看這幾年的社會新聞,不管是前陣子才判決的硅谷陳立人,還是之前的吳謝宇,哪個不是成績個頂個的好?最后呢?
所以我越來越覺得:
判斷一個孩子養得好不好,真不是看成績好不好。
有時候,看他日常的5個小反應,你心里就該有數了。
回到家愛不愛“碎碎念”
這點,別小看。
你家孩子,是不是那種一回家就嘰嘰喳喳,跟你講學校今天誰跟誰吵架了、誰送了誰個玩具、自己又多牛多蠢……
就算你聽得有點煩,有時候也忍不住想敷衍他:“行啦行啦,趕緊寫作業吧!”
但我想說:
能碎碎念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他們敢于向你袒露生活里的一地雞毛,是因為他們不怕你責怪、不怕你覺得無聊、不怕你不理解。
他們覺得你是自己的閨蜜或者好哥們,是可以無條件分享的對象。
而那些什么都不說的孩子,才更讓人心慌。
你以為他獨立,其實他只是習慣了把自己藏起來。
你以為他乖,其實他只是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
孩子的“碎碎念”,是對父母的一種信任。
千萬別敷衍。
看心態,是不是“越挫越燃型”
最近辦公室有個同事剛和我吐槽:
她兒子這次期末成績下來了,吊車尾。
本來以為孩子至少會沮喪幾天的,結果人當天飯吃得賊香:“媽,這次考試又不理想,看來我得多吃點補補腦。”
同事苦笑不得:這孩子心到底多大啊~
我也不是為了安慰她。
我真覺得這樣的孩子,心理狀態特別健康。
他知道失敗不是世界末日,更不會因為考砸就否定自己。
他能笑著說“自己該補補腦”,就說明他對失敗有免疫力啊。
作為家長,看到孩子有類似的表現先別急著批判他不思進取。
放心,他有一種更加高階的能力——抗挫能力。
就算未來遇到更大的挫折,也不會一蹶不振。
一個心態強的孩子,比一時的好成績更重要。
成績只能說明一場考試,而心態決定的是一生的走向。
犯了錯,敢不敢“自首”
有次我兒子特別沮喪和我說:
“爸,我又偷偷熬夜玩手機了,我為什么老控制不住啊~”
當時我是真的沒想怪他,但他這個坦誠的態度讓我特別安心。
很多孩子一犯錯就躲,滿臉寫著「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甚至還有的孩子,會推給別人、撒謊圓場、死不承認。
很多家長會以為這是孩子骨子里狡猾,其實不是的。
是他們怕被責罵、怕你不再喜歡他。
如果孩子敢大方承認錯誤,是因為他有安全感,知道錯了也不會被你否定。
這份信任,是父母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你要記得,在孩子一次次犯錯后,不是“你怎么又這樣”,而是“你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一個不怕承認錯誤的孩子,未來才敢承擔責任,敢獨自面對世界。
懂不懂心疼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
加班到深夜,一進門,孩子抱著你說:“媽媽你辛苦了,我給你揉揉肩。”
或者你不小心嘆了口氣,他立馬跑過來說:“爸爸,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別小看這些細節。
一個會察言觀色、知道心疼人的孩子,說明他在一個溫暖的環境里長大。
在那個環境里,愛是流動的,他看見你累了,就知道要體貼你;
他被你呵護長大,就自然會去呵護別人。
“共情力”不是天生的,是在被理解、被照顧的過程中長出來的。
相反,若一個孩子從來不在意別人的情緒,也許是他從沒人真正關心過他。
所以別一味地讓孩子“懂事”,先讓他“被懂”。
只有真正被愛過的孩子,才會有能力去愛別人。
敢不敢跟你“抬杠”
這一點,很多家長容易誤會:
孩子回嘴、不聽話、愛跟你講道理——是不是太叛逆了?
其實你真該慶幸:
他開始有自己的腦子了。
當孩子開始跟你爭辯:“我覺得這個答案不一定對”、“老師說得不全對”、“我不想這樣做”,說明他在思考、在判斷、在建立自己的邏輯體系。
一個什么都“嗯嗯”聽話的孩子,將來可能也什么都“嗯嗯”跟風。
而一個敢對你提問、挑戰權威的孩子,才可能長出真正的獨立人格。
當然,前提是,他是在尊重你的基礎上表達不同意見——而你,也要給他這個自由。
你要做的,不是讓孩子閉嘴聽話,而是教他怎么講理、怎么有理有節地表達。
未來他才有勇氣在復雜的社會里,堅持做對的事、說真話。
寫到這里,我想起一句話:
“教育的終點,是把孩子變成一個能獨自面對世界的人。”
但這條路,不是靠灌雞湯、講大道理、刷題、報班就能走通的。
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生活的一地雞毛里,看見孩子的成長痕跡——
他的嘮叨,是信任;
他的飯量,是心態;
他的認錯,是擔當;
他的體貼,是共情;
他的“頂嘴”,是思考。
這五件小事,背后全是大能力。
你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但你得做一個看得見孩子的父母。
別等到孩子閉口不言、情緒崩潰、無法溝通才后悔:
“原來他早就用這些小事提醒我,他需要我懂。”
你懂得越早,孩子走得越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