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4日訊(記者 王晨)上半年融資融券業務開展情況最新數據出爐。
截至2025年6月30日,融資融券個人投資者數量達747.99萬。較2024年末新增25.21萬,較2024年上半年新增13.60萬,這意味著,新增戶數同比提升85.37%,環比2024年下半年(新增29.48萬)微降14.48%。
6月底融資融券機構投資者5.09萬家,較2024年末減1354家,延續2024年下半年來的下降趨勢,累計減少2087家,融資融券投資者結構更向個人傾斜。
融資融券交易活躍度呈“V型”反轉,截至6月30日參與融資融券交易投資者達39.55萬名,較2024年末增6.02萬名,但增幅較2024年下半年收窄,而這2024年上半年融資融券交易投資者則減少2.5萬名。
此外,2025年6月30日,有融資融券負債的投資者數量為168.46萬名,較2024年下半年峰值減少,反映市場杠桿使用意愿下降,風險偏好理性回歸。
個人投資者穩步擴容,機構數量階段性回落
截至2025年6月30日,融資融券市場個人投資者數量已達747.99萬,較2024年末增長25.21萬,同比2024年上半年新增13.60萬個人投資者,新增用戶提升85.37%,環比2024年下半年新增29.48萬個人投資者,下降14.48%。
從歷史數據看,這一群體自2023年末的679.70萬起步,在一年半時間內凈增68.29萬,增幅達10.05%,展現出個人投資者對信用交易工具的接納度持續提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構投資者數量的調整態勢。2025年6月30日,機構投資者數量為5.09萬家,較2024年末減少1354家。這一變化延續了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調整趨勢。2024年6月末機構投資者數量曾達5.3萬家的階段性峰值,隨后兩個半年分別減少733家、1354家,累計減少2087家,降幅約3.94%。
深入分析機構投資者數量變動軌跡可見,2024年上半年曾出現408家的凈增長,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機構投資者數量進入下行通道,2025年上半年的減少幅度更是同比擴大82.67%,這既反映出部分機構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時選擇收縮信用交易規模,也與監管政策調整、機構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相關。
機構投資者數量的減少,則可能與幾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監管政策調整,2024年7月11日起暫停了轉融券業務,使得部分機構投資者減少了對融資融券業務的參與;二是監管層對機構信用交易的合規要求不斷提高,促使機構更加審慎地開展業務;三是量化交易策略的調整,部分高頻交易機構可能減少了對融資融券工具的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數量變化呈現顯著背離。2025年上半年,個人投資者新增25.21萬,雖較2024年下半年的29.48萬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而機構投資者同期減少1354家,為近三個半年最大單半年降幅。
這種“一增一減”的格局,使得融資融券市場的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向個人傾斜,個人投資者占比已從2023年末的99.91%微升至99.93%。
交易活躍度波動,半年新增量呈現“V型”反轉
“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是衡量融資融券市場活躍度的核心指標。2025年6月30日,該數據為39.55萬戶,較2024年末增長6.02萬戶,這是繼2024年下半年大增14.39萬戶之后的連續第二個半年增長。但對比歷史數據可見,交易活躍度的波動幅度顯著加大,呈現出“V型”反轉特征。
2024年上半年,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曾出現2.5萬戶的減少,這與當時市場持續調整、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密切相關。隨著市場在2024年下半年9·24行情后迅速反彈,交易活躍度迅速攀升,單半年新增14.39萬戶,創下近三個半年最大增幅。2025年上半年雖延續增長態勢,但增幅較2024年下半年收窄58.13%,顯示市場情緒在經歷快速釋放后進入平穩期。
從交易活躍度的驅動因素看,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貢獻度出現分化。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6.02萬戶交易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的持續入場成為主要支撐,而機構投資者交易活躍度的下降。
進一步分析交易活躍度與市場行情的關聯性發現,2024年下半年的交易熱潮對應著A股主要指數15%左右的反彈行情,而2025年上半年市場呈現“震蕩上行”特征,指數累計漲幅收窄至5.3%,交易活躍度的同步放緩也反映出投資者在行情節奏變化中的策略調整。
負債數量“先升后降”,風險偏好呈現理性回歸
“有融資融券負債的投資者數量”這一數據的變化,直接反映市場整體的杠桿使用意愿。數據顯示,該指標在2024年下半年達到172.30萬戶的峰值后,2025年上半年減少3.84萬戶,降至168.46萬戶,結束了此前單半年增長18.70萬戶的擴張態勢。
這種負債規模的調整并非偶然。2024年上半年,有融資融券負債的投資者數量曾減少5.42萬戶,隨后在2024年下半年大幅反彈,新增18.70萬戶。2025年上半年的再次減少,形成“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動,與A股市場杠桿資金的風險偏好變化高度契合。
從負債投資者數量的變動幅度看,2025年上半年的減少規模較2024年上半年收窄29.26%,顯示杠桿資金的離場節奏有所放緩。結合同期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仍在增長的情況分析,部分投資者可能選擇降低杠桿倍數以控制風險,而非完全退出信用交易市場,這體現出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增強。
對比2024年下半年與2025年上半年的數據,可發現一個有趣現象:2024年下半年新增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中,有129.93%轉化為有負債的投資者,顯示當時市場杠桿資金入場積極;而2025年上半年這一轉化率為-63.65%,反映出交易活躍但負債意愿有所下降,這與2025年上半年市場震蕩加劇的背景密切相關。
交易活躍度與負債規模的波動,本質上是市場情緒的晴雨表。2024年下半年,隨著經濟數據向好、政策利好頻出,市場信心回升,杠桿資金積極入場,推動交易活躍度和負債規模同步增長。2025年上半年,受海外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市場風險偏好下降,投資者更傾向于控制杠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