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2 日,“宋韻遼風——易縣大北城窖藏金銀器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開展。想近距離圍觀千年前的“窖藏精品”,可得抓緊時間了。
這次展覽帶來了約240件(套)文物,其中16件是國家一級文物,系統展示了 1986 年河北易縣大北城村出土的窖藏金銀器。這些器物像一組“時光快照”,定格了宋遼并立時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生動瞬間。
展覽分五個單元,各有亮點。“飾品”單元里,釵、簪、梳等成套出現,工藝精細得讓人驚嘆,妥妥的宋代審美范兒;“酒器”單元里的注碗、酒盞,遼地特色撲面而來,“首飾蘊宋韻,酒器顯遼風”的現象,可以說是宋遼文化交流的最直觀物證。“帶具”單元里的鎏金銀束帶,既是身份象征,也是宋遼交聘中互贈的重要禮物;“貨幣”單元里的北宋銀鋌、金葉,刻著年號和銘文,為研究提供了大量原始資料;而“雜項”單元里的金五佛冠、銅印等,對搞懂這批窖藏的來龍去脈很關鍵。
幾件重點展品尤其值得駐足細品。銀執壺和注碗是配套的溫酒器具,執壺蓋鈕上的小獅子造型靈動,壺柄、壺嘴的紋飾細膩,連珠紋、龍牙蕙草紋層層疊疊,它的外形和內蒙古蕭貴妃墓出土的銀釦青瓷注子幾乎一樣,遼代風格明顯。銀溫碗是花口設計,和銀執壺、銀盞搭形制呼應,口沿和圈足的龍牙蕙草紋,是工匠用鏨刻工藝敲出來的,凹凸質感里藏著工匠的巧思。
銀執壺
通高26.5厘米 腹徑16.5厘米 重988.0克
銀溫碗
高13.7厘米 口徑17.0厘米 重640.0克
滿池嬌紋金梳也十分吸睛,梳背用連珠線分成三重圖案,中間一道是魚子地上纏枝蓮長蔓宛轉,圈出數組空間,五個化生孩兒在蓮花上或坐或臥,兩側紋飾相同,圖案則是鴛鴦、水禽在荷塘嬉戲。這種池塘小景作為裝飾的紋樣被稱為“滿池嬌”,它既體現了中原紋飾工藝的成熟,又與遼金“春水”的紋樣旨趣相合,兩種文化在一把梳子上和諧共生,十分奇妙。
滿池嬌紋金梳
長10.8厘米 寬6.5厘米 重70.9克
帶具單元里的鎏金銀質束帶組件,藏著宋遼交往的密碼。鎏金銀詫尾是腰帶的收尾部件,邊框是毬路紋,里面鏨刻著九位菩薩,有的持傘蓋,有的捧香花盤,周圍繞著靈芝云、金錠、寶珠等雜寶,像一幅流動的儀仗圖。方形和桃形的鎏金銀帶銙也很精致,菩薩造型各異,裝飾元素豐富,不難想象當年作為宋遼互贈禮物時的珍貴。
鎏金銀詫尾
長8.8厘米 寬4.0厘米 厚1.4厘米 重74.5克
方形鎏金銀帶銙個別展示(共10件)
長4.6-4.7厘米 寬3.6厘米 重34.2-35.9克
桃形鎏金銀帶銙
長3.6厘米 寬3.2厘米 重10.2-11.8克
這些金銀器不只是精美的工藝品,更像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使者”。宋的雅致與遼的豪邁在器物上碰撞、融合,悄悄埋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種子。這個夏天,不妨去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看看這些寶貝如何講述宋遼之間的“雙向奔赴”。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
編輯丨王何
校對丨鄭爽
設計丨周倩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