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幼兒園、小學時都背誦過“九九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很多小朋友的數學啟蒙。有不少網友認為,這一口訣是建國之初的學者編寫的,但實際上它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早得多。
2002年,考古學家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里耶古城遺址的一口水井內,發掘出了多達三萬八千余枚秦簡,據考證這些文物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洞庭郡遷陵縣遺留的公文檔案。
專家在這些文物中發現了2枚3則相當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訣表”木牘,學界稱之為“里耶秦簡九九表”。
它是已知“九九乘法口訣”的原版,它并不是從“一一得一”開始,而是從“九九八十一”為起。全文為“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卅五,四九卅六,三九廿七,二九十八。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卅八,五八卅,四八卅二,三八廿四,二八十六。七七卅九, 六七卅二,五七卅五,四七廿八,三七廿一,二七十四。六六卅六,五六卅,四六廿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五廿五,四五廿,三五十五,二五而十。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二二而四。一二而一,二半而一,凡千一百一十三字。”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凡千一百一十三字”指的是整個表里的乘積加起來是1113。里耶秦簡九九表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九九表實物,有網友看后直呼:“被老祖宗的智慧所折服!”
這件文物長約23厘米,寬約5厘米,以秦小篆寫成,除了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外,它還有著極高的書法價值。里耶秦簡打破了“篆書必規整”的刻板印象,筆法、結字、墨法皆顯書寫本真的生動性,較廟堂碑刻篆書更貼近毛筆書寫的原始狀態。
筆法上擺脫了青銅銘文程式的束縛,起筆多側鋒切入,行筆中鋒與側鋒交替,有篆書的圓轉,又開隸書的方勁,提按幅度雖小卻精準,轉折處圓方互用,外框圓轉,內部方折,剛柔相濟,恰是篆隸過渡的筆法活證。
結字破“對稱均衡”成規,呈“因勢賦形”之趣,字形大小錯落,筆畫向四周自然舒展,更顯空間節奏的靈動。墨法濃淡枯潤,隨寫而生,竹簡吸墨快,起筆蘸墨稍多則顯濃潤,連筆書寫至末端自然枯澀,無刻意做作。這種墨色與筆速、竹簡材質的共生關系,較后世碑刻更能體現書寫時的真實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