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文
北周凸釘玻璃碗。 上海博物館供圖
體現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子母豹銅扣飾,沿絲綢之路傳入的薩珊風格凸釘玻璃碗,融合希臘和波斯文化的鎏金銀壺,刻畫胡人樂舞的綠釉陶扁壺……近日,在上海博物館東館開展的“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呈現了一幅多元文化交織的絢麗畫卷。
固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東南連接關中平原,西通河西走廊,北鄰大漠草原,自古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匯地帶。
展覽分為“鑄禮大原”“胡漢共舞”“原州風華”3個部分,從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博物館和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博物館、原州區文物管理所甄選了300余件西周至隋唐時期的文物精品,其中一級文物61件,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級文物25件。
展覽第一部分“鑄禮大原”以固原兩周時期的文物為主,展現禮樂文明在固原地區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此地的交融。
固原孫家莊西周墓地出土的銅簋,腹部兩側飾有半圓形耳,頸部以云雷紋作底紋,并飾一周帶狀獸面紋,足部飾一周帶狀夔龍紋。該銅簋與同一遺址出土的其他青銅器證實了此地深受西周早期政治文化的影響。
姚河塬西周遺址是西周時期西北封國的都邑城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姚河塬遺址出土的“稼稷”卜骨、馬車及眾多車飾配件、玉禮器等文物,共同印證了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在此地的充分發展。
彭陽縣古城鎮出土的漢代“朝那”銘文銅鼎反映了當地西漢初年的行政建制。其銘文記載了鑄造時間及容量,并提及朝那、烏氏兩個地名,為研究秦漢時期的計量制和朝那、烏氏兩座古城的地址提供了重要物證。
展覽第二部分“胡漢共舞”以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出土文物為主體,展現固原北朝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
李賢是北周時期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其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畫等反映了對傳統漢制葬俗的沿襲。李賢夫婦合葬墓的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等處皆繪有壁畫,包括門樓圖、武士圖、侍女伎樂圖等內容。壁畫人物臉型方圓豐滿,施色多采用西域暈染法。墓中出土彩繪陶俑200多件,均為青灰色陶,質地堅硬,彩繪鮮艷,造型豐壯,體現了西魏、北周的雕塑藝術特色。
李賢墓出土的凸釘玻璃碗、鎏金銀壺是寧夏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們都是自西亞、中亞傳入的舶來品,印證了固原作為絲路重鎮,貿易與文化交流繁榮的史實。凸釘玻璃碗內壁光潔明亮,外壁有圓形凸起裝飾,是薩珊玻璃器中的珍品。鎏金銀壺裝飾著波斯紋樣,腹部雕刻古希臘神話故事圖案,通過絲路貿易傳入固原地區,將歐亞大陸上的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串聯了起來。
展覽第三部分以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為切入點,彰顯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固原地區史氏家族墓地是國內首次發現的隋唐時期粟特人墓群,出土墓志皆以漢文書寫,墓志四周多裝飾四神與十二生肖圖像。史射勿墓中繪有武士、侍從、侍女等人物壁畫,為典型的中原式造型,線條遒勁有力,變化豐富。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廣大觀眾不僅能領略古代固原作為絲路樞紐的壯闊圖景,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特質,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
展覽將持續至11月1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