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蘭州7月13日電 題:絲路文物“素描師”:38載深耕讓歷史“呼吸”
中新社記者 閆姣
敦煌佛像圖、三星堆出土神獸圖、四壩文化雙耳罐圖……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繪圖師到絲路文物畫家,趙吳成用38載時光,手握中性筆,以牛皮紙為箋,按照每件文物的“性格”采取不同畫法,將沉睡千年的文物“喚醒”于紙上。
7月10日,“泥筆春秋——趙吳成畫文物作品展”在蘭州開展。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考古繪圖,三分藝術(shù),七分科學(xué)。”趙吳成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經(jīng)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初中時他師從甘肅考古學(xué)者張朋川學(xué)畫,后考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素描功底與考古測繪的嚴(yán)謹(jǐn)結(jié)合。古遺址的尺寸標(biāo)注需毫厘不差,文物紋飾的線條卻要帶著“呼吸感”,在他筆下,青銅器的銹跡有了時間的溫度,陶器的紋路顯露出古人匠心。
“古人造文物時就帶著審美,我們不能用機械的線條把它畫呆板了。”他指著一幅漢代陶俑畫解釋說,通過調(diào)整光影層次,突出面部輪廓的轉(zhuǎn)折,讓觀者一眼捕捉到文物最動人的“表情”。這種兼顧科學(xué)精度與藝術(shù)張力的技法,正是他從多次考古繪圖中淬煉出的心得。
“照片是記錄,繪畫是對話。”在數(shù)碼攝影時代,趙吳成堅持手繪文物的理由樸素卻深刻。2015年臨近退休時,他帶著畫板與中性筆穿梭于考古工地,夜晚在帳篷里勾勒白天接觸的文物。那些別人眼中冰冷的陶片、殘碑,在他筆下有了超現(xiàn)實的靈動,紙飛機掠過青銅鼎,機械臂輕觸彩陶紋,古今元素的碰撞讓千年文物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趙吳成獨創(chuàng)用彩色中性筆在牛皮紙上作畫,甚至以頭油渲染骨骼質(zhì)感。“你得先懂它的故事,褶皺里的滄桑,紋飾中的信仰,才能讓畫比照片更有感染力。”這種“懂”源于他對文物歷史背景的深耕。38年考古生涯中,他通讀歷史、人類學(xué)、美術(shù)考古學(xué)著作,讓畫筆成為穿越時空的橋梁。
7月10日,絲路文物畫家趙吳成的百余幅文物畫像展出,涵蓋陶器、佛像等多方面。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搞考古的要懂點美術(shù),搞美術(shù)的要懂點考古。”這是趙吳成的治學(xué)之道。他撰寫過關(guān)于古代戰(zhàn)車的考古論文,被《中國考古》(英文版)轉(zhuǎn)載;還出版《河西畫像磚藝術(shù)》,從美學(xué)視角解讀魏晉時期的生活圖景。在他看來,每件文物都是“審美產(chǎn)品”,忽略紋飾中的圖騰寓意,便讀不懂古人的精神世界。
這種跨界視野,讓他的畫作獨具深度。在一幅《火祭》畫像中,既還原了器物的形制,又傳遞出先民對火的崇拜。正如他所言:“石器時代的陶工畫每一筆紋樣時,都藏著族群的密碼。”
如今,趙吳成的畫作被稱為“新鋼筆畫”。他不教技法,只勸后輩“先懂文物,再談創(chuàng)作”。在他看來,文物繪畫的終極意義,是讓更多人透過線條觸摸文明的溫度。就像他畫三星堆《金烏負(fù)日》時,既嚴(yán)守文物的比例,又通過光影暈染,讓神話中的金烏仿佛正載著太陽穿越時空。
“你自己被感動了,才能感動觀眾。”趙吳成說,他余生仍想多畫些絲路文物,讓那些在地下沉默千年的故事,通過筆墨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