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泰伯網 胡芷君
智駕地圖產業正在經歷一場靜默革命。在AI驅動下,它正從冰冷的坐標庫蛻變為理解路況、預判風險、甚至參與決策的智能產品的核心支撐。
今年5月,在WGDC2025全球時空智能大會現場,泰伯智庫發布了《智駕地圖市場研究報告(2025)》。報告指出,AI正推動智駕地圖從“數據提供者”向“先驗知識庫”角色轉變。
圖源:泰伯智庫
這一觀點與業內多位高管的言論相契合。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蔣晟在今年6月公開宣稱:高精度地圖從未退場,它只是融入了AI的血脈。“我們要把多年積累的時空認知,變成AI和智駕的DNA密碼。”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也向泰伯網表示,智駕地圖對于提升自動駕駛全鏈路中各環節的價值都非常重要。“從我們接觸到的客戶反饋來看,當前階段行業正在從追求全覆蓋,有圖無圖都能開,轉向智能駕駛的用戶體驗、安全性、連續性等綜合性能,地圖的重要性和核心價值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公開信息顯示,AI時代下,智駕地圖正沿著智能化升級或與AI產品深度融合的路徑演進。
2024年7月,百度地圖正式推出新一代數字孿生地圖DuEarth,不僅給人看,還要給大模型算法用,加速數字孿生和地圖引擎融合的技術創新;
2025年4月,高德地圖推出全球首個地圖領域的AI導航智能體 NaviAgent,具備情感識別、意圖理解、情緒表達等三維交互體系,目前已陸續向全國用戶推送;
同月,騰訊地圖也搭載DeepSeek模型,推出了AI導航智能體,支持全國360城車道級導航、227萬個停車位引導。
除了產品層面的升級,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智駕地圖的內涵與應用已經發生質的變化。
首先體現在名稱上。智駕地圖從業者劉青(化名)透露,自去年以來,已經有小鵬等多家車企進行內部調整,將地圖部門更名為時空數據部門。“這說明車企在現階段或者未來一段時間內更看重地圖數據所承載的時空特性。”
其次,地圖數據在智駕系統中應用的底層邏輯也已發生轉變。“智駕地圖正從數據庫變成模型參數。”蘇奎峰指出,算法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發展顛覆了地圖的使用方式,“模型本質上是知識的壓縮,攝像頭、雷達、定位等傳感器作為模型的觀測輸入,經過導航、道路幾何等地圖信息訓練的模型推理,可以輸出自動駕駛所需的、更豐富的信息,包括局部的道路幾何、拓撲等信息。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智能駕駛過去對地圖的存儲和使用方式。”
蘇奎峰判斷,未來不僅是智駕地圖,各種地圖數據都有可能會以大模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現有的數據庫表和查詢模式。即便是現在,多模態大模型已經滲透到地圖從采集調度到生產、驗證和使用等各個環節,已經給行業帶來重大改變。
這一觀點在車企的智駕架構設計中得到印證。北汽集團研發總院院長王磊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闡述北汽搭建的“5層架構”時表示,高精度地圖服務被納入車輛數據和信息接入云端平臺。
圖源:泰伯網
同時,多家智駕企業研發的“世界模型”中,也融入了地圖數據或時空信息數據元素。四維圖新方面提出,將地圖的時空認知注入世界模型,讓世界模型繼承地圖的時空認知,是ADAS演進的底層邏輯。
圖源:泰伯網
“事實上,智駕行業對于地圖數據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據蘇奎峰回顧,在2022年前后,車企掀起了“全國都能開”的智駕軍備競賽。為實現全國道路的快速覆蓋,“去高精地圖”一度成為行業口號。
“車企如果想在全國各地賣車,那么就需要自動駕駛功能覆蓋范圍足夠廣,這樣一來,高精地圖的成本、覆蓋度、鮮度等因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反而成了制約因素。”他補充道,“車企用什么地圖方案不是重點,重點是要在全國范圍內都能支持輔助駕駛功能,支持全國都能開。”
因此,在這一階段,圖商紛紛推出輕地圖、SD地圖等非高精地圖產品。如四維圖新發布輕量化地圖HD Lite、騰訊推出HD Air輕量級高精數據地圖產品、高德地圖推出HQ Live MAP,百度地圖也提供LD數據、HD數據兩種不同的產品形態以供車企選擇。
泰伯網在此前文章《無圖拯救智駕》中提及,在“無圖”趨勢下衍生出輕圖或者是定制化地圖(又稱為“SD Pro”)產品,即由圖商根據車企的具體需求,如所需數據、路況等,進行定制化采集。
然而,隨著行業深入發展,熱潮退去后,新的問題與新的需求隨之顯現。蘇奎峰坦言:“當時技術還沒有發展到強調體驗和接管率,但現階段用戶要的是安全、連續、舒適。因此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所接觸到的車企、tier1供應商等都在增加地圖要素的應用。”
在此背景下,地圖數據的價值被行業重新審視。“要想讓車輛能夠開的連續,開的舒適,開的好,就需要從SD導航地圖向更高維度推進。”蘇奎峰解釋,由于局部感知能力,特別是BEV+Transformer感知能力提升,使得車輛的局部感知能力足夠強,不需要高精地圖就可以滿足局部運動規劃需求,但在超視距場景,尤其是變道策略選擇等方面,仍然需要先驗信息,需要地圖數據支撐。
在他看來,當車輛需要追求用戶體驗時,先驗信息變得至關重要,甚至不可或缺。“不同自動駕駛方案能力各異,對地圖要素的使用程度和側重也不同,肯定不會是簡單的SD地圖或導航地圖就能滿足的。”
基于上述邏輯,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車企與圖商在當前階段的合作愈發緊密。
車企人士劉洪(化名)從需求角度強調了地圖數據的不可或缺性。他指出,車企更看重地圖數據的時空特性。“從技術演進邏輯看,特斯拉已驗證了數據驅動算法和技術迭代的可行性。本質上,任何車企都離不開時空數據。”
他進一步解釋,“從純粹技術邏輯看智駕系統或許可以不用地圖,但基于當前技術水平的局限性和泛化能力的考慮,以及中國道路的復雜性,我仍然認為需要地圖數據為智駕提供一份‘參考’和安全冗余。”
此外,即便自身擁有地圖團隊的車企,依然會選擇與外部圖商進行合作。對此,蘇奎峰表示,無論是從運維還是研發的角度來看,車企需要圖,需要覆蓋廣、成本低的圖,也需要適合自己算法、保證更好體驗的圖。“我們(圖商)更多是做一些通用的地圖產品,車企是滿足自身或車型特定要素的軌跡或其他幾何信息。雙方團隊具有互補性。”雙方有很大的互補合作空間,車企和與圖商的更多的是協同合作,根本不存在競爭邏輯。
《智駕地圖市場研究報告(2025)》數據顯示,據泰伯研究院預測,智駕地圖市場2025年將達54億元。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7億元。“輕地圖”方案將鞏固其市場主流地位,數據閉環的效率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將成為決定市場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市場參與者將持續洗牌。
圖源:泰伯智庫
在新一輪產業發展及整合擴張中,智駕地圖的市場參與者們該如何抓住機遇,哪些圖商會脫穎而出?
對此,劉洪依據其在車企的工作經驗判斷,目前主要圖商在市場競爭中各具優勢,不同車企對于供應商的選擇標準也有所不同。“例如,部分車企以開放性為重要考量,而另一些則相對封閉。若合作圖商僅提供‘黑盒子’數據,車企根據自身需求進行修改時配合不佳,會影響智駕整體功能和業務推進。”
其次,他認為圖商在重點區域的覆蓋率較為關鍵。他指出,近兩年智駕領域的關鍵詞之一是“拓城”,這與圖商關系密切。“所有車企發布拓城計劃時,基本都要求目標區域是圖商或車企自身已采集或測試過的。”
他補充道,每家車企都有自身強勢的銷售區域,在選擇合作的圖商時會看重他們在這些區域的數據情況。“當然在達成合作之后,圖商也會根據車企要求,在特定區域傾斜資源。”
至于合作模式及技術發展,正如泰伯智庫在報告中所說,終端用戶最終關注的是安全、可靠、舒適且覆蓋廣泛的智能駕駛體驗本身,而非地圖的具體技術實現。
在調研過程中,劉青等從業者向泰伯網進行展望——隨著AI技術逐步發展,智駕地圖的終極形態將是深度融入車輛駕駛神經系統的“隱形的伙伴”,即地圖的終點是“消失”,成為隱入智駕系統的基因。“它不僅是被查看的對象,同樣也會成為車輛感知世界的第六感。”
(本期編輯 | 墨川 校對 | 李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